【幼兒教養】孩子在校與人爭執、聲稱被欺負 專家:睇定啲先!

撰文:王淑君
出版:更新:

孩子踏入校園,開始嘗試和其他人相處。幼兒未懂社交技巧,家人平日亦是圍繞自己而轉,與其他小朋友發生小衝突亦是人之常情。不過,一旦他被人欺負,甚至推撞,父母又應該如何處理?

教育及家長顧問潘詠詩(Winsy)

當孩子們發生爭執和衝突,行為及家長顧問潘詠詩(Winsy)指,家長一般持有兩個觀念:一是放手,讓孩子自然發展;二是,堅持介入,保護自己的孩子。

「家長太快介入,其實令小朋友失去了學習社交能力的機會,我們的前題是安全。」Winsy解釋說:「假如發生爭執的時候,家長在附近,建議父母站在可觀察孩子和幫助孩子的安全範圍之內。」

每次與人的衝突,對小朋友而言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或許在家長看來,兩個小朋友的言語表達都未成熟,溝通也是一塌糊塗,,「但有時候他們用BB話,又真的能有共識」,因此先不用急着為他們調解。即使他們語氣或許會很生氣,也會動手搶或被搶,「其實小朋友都可以學會自衛、保護自己,這些自然的學習機會,比父母說教來得更深刻」。

雖然事件可嘗試放手讓孩子處理,但父母也需要觀察事情的發展,「當別人拿起玩具向人敲下去的時候,父母便要立即出手阻止,這就是為什麼父母要在安全的距離之內保護孩子」。事後,父母也需要教育孩子,和別人玩耍「可以動口,不能動手」、「不能用玩具打人」,當被人搶玩具時,也可以告訴他「先等一會」。

(Getty Image)

父母常幫 小孩慣於依賴

如果父母不抓緊這些自然學習的機會,一遇事就介入孩子間的衝突之中,反而有機會令孩子造成依賴,凡事向大人大哭大叫來呼救,喪失學習社文和解決衝突的機會。Winsy建議適當的干預,但不插手孩子的遊戲之中。「不過,爸爸媽媽都要很了解自己的小孩,教他們適當的處理,和他們檢討之前的情況。」她補充說。

孩子投訴 信與不信?

「媽媽,今日小明打我。」放學後,孩子這樣說,作為家長會擔心孩子被校園欺凌,又或是被其他孩子排擠,自是正常。Winsy說,可以先問問孩子的身體情況,例如「身體有沒有痛?」,再了解發生什麼事。小朋友年紀尚幼,未必能清楚表達,家長也難以判斷事情的嚴重性。「不過,不要太早下判斷,指一定是某一方的錯,有時也會出現先打人的小朋友,反而先投訴別人;而被打的又不懂反應。」她說。

父母可以先教導孩子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例如用言語叫其他人停止不適當的行為:「不用推我!」、「別打我!」,嘗試讓孩子自己處理衝突。一旦事情沒有停止,或是發生的情況頻密,則必須找老師協助觀察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