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兒童敏感故事‧二】小朋友受風癩困擾 媽媽伴隨走上防敏之路

撰文:謝德勤
出版:更新:

「其實最擔心還是一世都會這樣子。」Louise神情認真地說,女兒包包在旁邊和攝影師輕輕鬆鬆的玩耍。兩三歲時,包包突然全身痕癢,後來發現患上慢性蕁麻疹,情緒受到很大困擾,連帶Louise也落入同一境況。
攝影:黃舒慧

包包在場地玩個不停。

包包剛抵達訪問場地,就很快擺脫惺忪模樣,四圍走找玩具玩。想不到精力充沛的她在兩三歲時出現全身痕癢,最後演變成風癩。Louise在網上做了無數資料搜集後,發現包包患上慢性蕁麻疹,但無法找出原因。包包經常不停抓癢至輾轉不寐,情緒亦極受困擾。Louise指,痕癢發作時包包會情緒會十分暴躁,會一直哭、鬧彆扭,就算立即為她塗上蘆薈霜,也未能馬上緩和,這樣的情況也很影響Louise的情緒。「始終作為媽媽會比較緊張小朋友,看到她這樣就會覺得很心痛,最麻煩是不知道有什麽方法可以幫到她。」

醫生曾經建議做皮膚點刺測試查明患病來由,但Louise卻不忍包包承受箇中累人程序。

踏上沒有類固醇的敏之路

Louise試過到普通門診求助,醫生亦開出類固醇,但類固醇藥物雖可制止包包的痕癢,但患病原因依然未明。醫生建議Louise到醫院做皮膚點刺測試查明患病來由,但Louise在進行資料搜集之後發現,不忍心小朋友在皮膚點刺測試中要忍受針指等程序,於是決定暫緩做測試,「待她再長大一點再做。」

告別類固醇,繼續防敏。

與類固醇說再見之後,Louise和包包再次踏上防敏之路。試過為包包換上用料潔淨的衣服,亦有用低敏的潤膚露及洗頭水。Louise也有從飲食入手,例如避免讓包包食用高致敏性的食物。Louise自言性格容易緊張,所以在防敏的過程中「365天都很擔心。」又擔心未滿兩歲的弟弟日後會否出現同樣情況。Louise聞說波波池滿佈細菌,於是也不讓包包在波波池中玩。訪問途中,包包想爬進波波池,也被她馬上制止。

轉奶粉成功減少敏感

轉食奶粉也是眾多方法之一。包包後來轉食雀巢®超級能恩®兒童配方奶粉後,其他食物敏感情況有慢慢好轉,也可開始進食少量魚和蛋,讓她放下心頭大石。「試了一段時間,確實有減少了敏感。排便情況亦由兩、三天變為一天一次。」Louise坦言,可以的話當然想及早預防敏感,包包就不用受苦。訪問完結,Louise和包包在拍攝場地遊玩了一會,從兩人當天的歡愉表情中,很難想像他們曾經過著一段被敏感折磨的日子。

Louise和包包一起遊玩,相當愉快。

7成嬰幼兒敏感症狀 牛奶是常見致敏源之一

或許很多新手爸媽經歷過一直為小孩憂心忡忡,不斷地尋找防敏方法,希望小朋友不受敏感困擾。事實上,香港嬰幼兒出現敏感症狀乃常見之事。今年初,香港過敏協會曾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嬰幼兒敏感風險知多少2019」意見調查*,發現原來有超過7成的嬰幼兒現時或者曾經出現過敏感症狀,其中4成嬰幼兒更出現2種或以上的症狀。調查亦發現,牛奶及雞蛋為塵蟎以外最常見的嬰幼兒致敏原。

獨特pHF水解技術 精準切割牛奶蛋白 降低致敏性

包包轉飲雀巢®超級能恩®兒童配方奶粉後,敏感症狀得以紓緩,而且身體似乎比以前好,皆因奶粉的配方針對嬰幼兒敏感脆弱的體質,採用了先進科技及專業科學研製而成:

•    使用2大歐洲權威認可的獨特pHF水解技術,針對牛奶蛋白中的致敏原進行精準切割,降低牛奶蛋白的致敏性[1]。

•    新成分「母乳低聚糖◊HM-O® 」是媽媽天然授乳分泌中第3大固體成分,能阻截病原體進入寶寶腸道,同時增生腸道益生菌(Bifidobacteria)。有助促進小朋友免疫系統的生長[2],支持小朋友健康成長。

•    全營配方含有DHA及AA**,有助腦部發展。

•    屬100%乳清蛋白,不會像一般嬰兒奶粉及純牛奶般,在胃部的酸性環境下凝結成乳塊,令小朋友更易吸收[3]。

看完Louise分享她的故事,我們誠意邀請年齡介乎25至39歲的你參與以下的問卷調查,希望進一步瞭解閣下對敏感的認知程度。完成問卷後,我們會送出港幣$100西餅禮券給首100位完成問卷的讀者以表謝意,截止日期為2020年1月15日,額滿即止。

敏感風險指數測試及嬰幼兒防敏議題問卷連結:https://nestlenanaritest.hk01.com/?aid=401403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

◊ 2’-O-Fucosyllactose,屬於HMO的一種,非源自母乳。每100毫升沖調液含26毫克 。

**雀巢®超級能恩® 兒童4號配方奶粉每100毫升沖調液含4.5 毫克 DHA、4.5 毫克 ARA、597毫克亞油酸及71 毫克亞麻酸。

[1] von Berg, A., et al. (2016). Allergy, 71(2), 210-219.
[2] Bode, L. (2012). Glycobiology, 22(9), 1147-1162.
[3] Billeaud, C., et al. (1990).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44, 557-583.

(資料由客戶提供)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取代臨床醫學意見,唯有你的醫生方能為你作出準確診斷,提供合適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