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峰.專訪】將旅情集結成書 以創作自癒也治癒人

撰文:清君
出版:更新:

斯文,沉靜,是我對林一峰的印象。這次有幸可以跟他面對面訪談,因緣在於他剛出版一本新書《為何是你 為何不是你》。

這本《為何是你 為何不是你》,是林一峰(下稱一峰)用里數、用時間、用經歷描繪的感情地圖,沒有呼天搶地、可歌可泣的戲劇畫面,卻是一幀幀最現實的風光。

為何是你 為何不是你 林一峰(鄭子峰攝)

「為何是你?」和「為何不是你?」這兩條問題,應該很多人都曾經問過,一峰也曾經於《Thanks LA, It's been Great》中寫過。這個「你」的對象,每個階段都可以是不同的人。「當初寫這首歌的時候,就是想着一個自己很喜歡的人,但是最後他是不會跟你在一起的。為何喜歡的是你呢?為何跟我一起走下去的不是你呢?」

所以,一本《為何是你 為何不是你》就此面世,一峰將他的過去整理成一封封的情書,這亦是他和出版團隊編輯Elaine和設計師Mak共同想出來的一個概念。在他梳理過去的同時,同時是與自我對話,而那種感受,是百感交雜。

《為何是你 為何不是你》就此面世,一峰將他的過去整理成一封封的情書,這亦是他和出版團隊編輯Elaine和設計師Mak共同想出來的一個概念。(鄭子峰攝)

只開心的叫外遇 只痛苦的叫孽緣 真愛是又愛又恨

「在愛情有什麼可以只是開心?外遇囉。有什麼是只會痛苦?孽緣囉。但當你好投入一段感情,是真愛的時候,就是bitter sweet,又愛又恨的,我就經歷了很多次又愛又恨啦。」

一峰經歷了那麼多地方、那麼多人、事和物,不會將所有都記錄在書中,但是,書中所載的都是對他有過影響的。

在愛情有什麼可以只是開心?外遇囉。有什麼是只會痛苦?孽緣囉。(鄭子峰攝)
我會叫嗰啲做defining嘅人,因為呢個人而影響咗我一啲決定,左右咗我一啲諗法嘅,跟住行嘅路會唔同。

而一峰,頗相信因果這回事。他說,陌生人所講的一句話或會印進你腦海裏;一些朋友,以前做過的好事、不好事,當時可能你覺得沒什麼大礙,但假以時日,原來那些東西會好像種子,最後變成另一樣事物。又或者,小時候有些遺憾、成長了後會做某些事情去補償那個缺失的。這些,都是林一峰寫這本書時,才驟然醒起的東西。

書中故事談因果 因果未必有報應

「原來你選擇這麼一個人,是因為你小時候曾經歷過這樣的事。」問到,這是否叫因果報應,他精警地答出一句:「因果,未必有報應。」我倆皆笑。

或者,這裏要補充一下書中的故事,一峰試過主動甩人,也試過被甩,而這兩段情緣結束的原因,相當諷刺:因另一半太喜愛吃東西,所以要分手;因為自己不愛吃東西,所以被分手。這正好,就是「因果」。

為愛情跨越地區時差 破釜沉舟踏上不歸路

書中,還有好幾個故事。其中一個,是他年少輕狂,為愛義無反顧的故事。另一半叫J,是美國南部的一個大學生。一峰當時沒有找固定的工作,是為了要與J在一起,一峰當時是不停飛過去找他,而一峰作為「對得起」自己的事,就是不停去創作,不停去汲收。

「如果唔係因為呢段關係,我係唔會破釜沉舟咁踏上一條創作不歸路嘅。」

這一段經歷亦讓一峰知道,留在同一個地方,看到的東西是那麼多就那麼多。但當一個人可以放下所有,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想,破釜沉舟地去做一件事情,是會有可能的。這正正孕育了他的創作,亦讓他之後有膽去見識不同的世界。

如果唔係因為呢段關係,我係唔會破釜沉舟咁踏上一條創作不歸路嘅。(鄭子峰攝)

有問題就要去到盡處理 但要設下底線

另一個故事,是關於哥本哈根的P。這個故事詳情如何,在這裏不贅。但是,這個故事一峰想帶出的是一個家教的問題:「細細個嗲哋媽咪就教落,唔好一有問題就走啊,你要處理佢。」不過,其實這一種態度並不是可以應用到每一件事情上面,就算應用得到,也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底線在哪裏?去到什麼程度呢?

一峰在這段經歷裏面,發現到:

「有陣時堅守,你係咁想去了解一個人,係會變成強求嘅。」

但是,這並無妨礙一峰繼續強求,他有首歌曲《鏡子說》寫到:「如果堅守變強求又如何 還是要傾出所有」,或許,這正凸顯家教對他之重要,凡事去到底為止,問自己問到底問到盡,去到真的不行的時候,才放手。

或者,這也是讀者經營一段感情時候可以借鑒的經驗。不要凡有事就喊分手,要面對,要改過,要傾出所有,但是要給自己劃下一條底線,如何止蝕離場,這就是生活的藝術。

「做到咩程度,對得住自己又唔會傷害到其他人,最終又唔會傷到自己呢?呢樣嘢係一個生活的藝術嚟嘅。」

做到咩程度,對得住自己又唔會傷害到其他人,最終又唔會傷到自己呢?呢樣嘢係一個生活的藝術嚟嘅。(鄭子峰攝)

回望斬纜長電郵 是全書最苦的章節?

大家如果有書在手細味,會讀到一篇很長很長的電郵,那是一峰寫給M的,一個他愛了很久,但沒有結果的對象。這封電郵出現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刪除寄件備份,然後一峰將電郵從英文譯成中文。「咁就好似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一次咁啦。」

人要面對過去,鼓起勇氣,方可以繼續前行。這一封長電郵,一峰形容是一個對自己能耐、認知的轉捩點。

「到底堅守到咩地方就放手?為咗乜嘢人而堅守,為咗乜嘢人而放手呢?」這一封電郵,是他對自己的一個交代。問及他對這封電郵、這段往事感受,他一副雲淡風輕的模樣,很是逍遙:「呢件事過咗去,我可以好冷血咁笑返自己。感受嘅嘢,過晒㗎啦。」

拿得起,放得低,或者,我們以前會聲嘶力竭,哭得眼紅眼腫地說,我很愛誰,我沒有誰就不行。但是,原來事情過去了一年、三年、五年,慢慢地,感受不再那麼深,雖然提起,可能還是有些觸動之處,但回首過去,那份感受已經不再強烈,多過幾年,事情就是以客觀的姿態存在。

呢件事過咗去,我可以好冷血咁笑返自己。感受嘅嘢,過晒㗎啦。(鄭子峰攝)

創作可自我治癒 同時治癒他人

一峰解釋,創作就是這麼一回事。創作人需要好感性地感受周遭、感受內心,但之後,要很理性地將事情呈現出來,否則,沒有了脊骨的話,讀者、觀眾不知道怎去看,不知怎去明白你。創作,要呈現作品,那是一個溝通的過程。

於是,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創作人能夠觸動人心。創作人在創作時,已經有一個自癒的能力,創作最美麗的地方,在於自癒後,可以有機會治癒他人。

「有陣時感情上嘅驚濤駭浪,對其他人嚟講只不過係漣漪嚟㗎咋。」他說,一個讀者或一個聽眾在欣賞作品時,其實可以好隔岸觀火,但感受到的是驚濤駭浪還是漣漪,就要視乎對方肯去感受幾深了。

有陣時感情上嘅驚濤駭浪,對其他人嚟講只不過係漣漪嚟㗎咋。(鄭子峰攝)

到死那日方肯停低 去到多遠香港仍然是家

書的最後有三個大字:「To be continued…」,問到一峰這個旅行者、創作人有沒有想過有一刻停下來,定下來,其實我也早就預計到他的答案,結果果然一樣:「我幾時會停低呢?我死嗰日咪停囉。」

其實,「To be continued…」可以說是代表到一峰的狀態,而他的狀態,其實就是不斷地move on,即不停地流動。談到近四、五年,他都沒有一個定居地,去到哪裏有家人朋友的,就用那個地方作為據點,然後再探索周邊的地方。而一峰一日仍生存,他都仍然是「to be continued」。

居無定所,其實不要緊的。最緊要知道自己的家在哪裏。

「身體喺邊唔緊要,最緊要知道邊度係屋企就得啦。只要嗲哋媽咪一日在生喺香港,香港都係我屋企。」

只要嗲哋媽咪一日在生喺香港,香港都係我屋企。(鄭子峰攝)

願大家在一峰的旅途、感情地圖上,能藉由這些故事,從中有所得着,不只感情,親情、友情也可借鑒。難得有人無私將自己過去的經歷,輯選錄成赤裸裸的文字,也在過往十幾年來錄製無數歌曲,為的,除了自癒,也是治癒啊。

撰文:清君
中文系畢業生,任職過出版編輯及網絡編輯,專寫關於本土創作、傳媒、出版、文學等話題。不善交際的小毒男一枚。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ingkwan.page/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