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江蘇「脱貧政績」遭調侃 「17人未脱貧」折射中國焦慮

撰文:江流
出版:更新:

1月7日,江蘇省人大常委會議公布一組數據,稱江蘇脱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決定性成效,該工程實施4年來,已實現脱貧254萬人,脱貧率達到99.99%以上,目前還剩6戶、17人未脱貧。該報道一出,中國網絡上輿論四下譁然,嘲諷者有之,質疑者不乏。

中共將實現脱貧定調為中國的千年夢想,並在十九大上定下脱貧時間線,即2020年實現脱貧大計。一周之前,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2020新年獻詞中兩度提到脱貧,習認為1,000萬人脱貧是中國2019年取得的重要成績,並再次強調2020年是脱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要如期實現脱貧。

從關乎地方政府政績的政治任務來說,江蘇及時公布脱貧進度並無不妥,但該新聞遭到民間輿論嘲諷的原因也值得深思。

就中國網絡上的反應來看,輿論無意關注江蘇省公布的「實現脱貧254萬人,脱貧率達到99.99%以上」這一訊息,反而聚焦在「還剩6戶、17人未脱貧」這一數據之上。根據江蘇省劃定的6,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為貧困人口這一標準,統計出「17人」這一具體數據似乎也並非不可操作,但網絡上的輿論為何反應如此強烈,是什麼刺激了網民對這一數據的質疑與不屑?

是地方政府對貧困人口的認定本身就存在問題?還是一數據過於形式主義?大概兼而有之。無論如何,一個被地方政府鄭重其事官宣的扶貧成績卻遭到輿論的調侃這本身就說明了問題。

從中國各地的脱貧形勢來看,江蘇省取得 「17人未脱貧」大概算是一個不錯的政績,但恐怕得不到民眾的認可。從江蘇省政府劃定的脱貧任務來看,「17人未脱貧」意味着這項工作將大功告成,但也正是這樣一個信號刺激了網民。現實是買不起房,生不起病,為基本生活保障而困擾甚至負累不堪的民眾比比皆是。住房、出行、醫療等這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今天中國社會焦慮情緒最主要的來源,如果官方宣布「脱貧」,那將他們置於何地?

更明確的說,網民不滿或者調侃官方「脱貧政績」並非是對扶貧政策本身的牴觸,而是這個簡單的數據折射出官方與民間的期待落差。即使這種落差背後是官民對「貧困」標準認定的差異。但是官方顯然沒有考慮到社會情緒。這是網民對江蘇省扶貧數據冷嘲熱諷的原因,也是中國民眾調侃「到2020年就要被消滅」的原因。(中共設立脱貧時間點,到2020年消滅絕對貧困。)

當一個數據脱離實際所需,沒有切實讓民眾獲得指導意義,那麼它也只能反襯官方的形式主義。當然,不可否認中共的扶貧工程對中國社會低收入人群保障有切實的改善,尤其是在全球展現出更加渴望公平的訴求之時具有示範意義,放眼整個世界都是一個具有借鑑意義的公共政策,這體現了執政黨對民生問題的關切與中國社會制度的優越性。

但是貧困本來就是一個很難用具體標準清晰界定且具有波動性的概念,當官方有意將其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並試圖為其設置一個期限,那也註定會面臨形式主義的困擾。在此過程中如果官方再無視民眾的感受也就怪不得民眾的嘲諷了。

另有一句警示,江蘇官方與媒體對扶貧成績的宣傳不得不警惕的另一個問題是,這會不會為地方政府攀比帶來負面示範,從而出現扶貧造假的事件,在江蘇發佈「17人未脱貧」之前,西藏已趕在2019年末先行宣稱「74個縣(區)全部脱貧摘帽」而在中國輿論場引發不小的質疑與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