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香港創科發展關鍵在於培育能力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在「香港X科技創業平台」日前舉辦的青年科技創新創業論壇上,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演溝中表示香港在創新科技發展上擁有「絕對優勢」。惟香港由始至終都沒有形成一個強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在今日「空氣中也飄浮着科技的味道」的世界裏,香港的創科發展更在早前被騰訊主席馬化騰評為「總是覺得差那麼一點」。究竟是香港的「絕對優勢」仍略嫌不足,抑或單靠「絕對優勢」不足以讓香港在創科領域有所成就?

深圳過去近40年的發展軌跡,其實已經證明了所謂的優勢並非決定性因素。深圳在建市之初在技術發展上可謂一片空白。別說沒有幾所高等院校和研發機構,人才也相當匱乏,工程師數目只有可憐的兩名。但憑藉這個極其薄弱的基礎,深圳已能夠蛻變為全國公認的創新中心,孕育出華為、中興、騰訊、大疆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高新技術企業,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加入「全球創意城市網絡」,獲頒「設計之都」的稱號。如果深圳趕上香港不是源於運氣,那就必然源於來自兩者過去在決策和行動上的差異。

擁有優勢,可以更容易取得成功。但即使沒有優勢,也不代表只有走上失敗一途。情形就像一個天賦極高的球手,在早年出道即光芒四射;但其他球手仍然可以通過刻苦的練習,晉身成為世界頂尖高手的行列。這個比喻意味着球手之間的差距取決於能力,而非優勢。如果把區域創科競爭看成一場球賽,那麼香港技不如人,肯定是在培育技術能力的工作上有不妥善的地方。

技術必須轉化為或結合到產品,才能真正產生經濟價值。而設計產品的技術能力,包含着科研人員的訣竅、經驗和程序,只能通過實踐去獲取和累積。偏偏香港的創科政策與相關舉措少有直接以刺激產品設計開發為目標。甚至天真地以為按制度批批撥款,於「有利的環境」旁邊稍稍扶持,創科企業就會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林鄭月娥到深圳考察創科產業發展,並為深港設計創意產業園奠基。(有線電視截圖)

深圳與香港不同的地方,在於深圳的創科舉措幾乎無一例外地以「產業化」為導向。深圳明白政府和大學在商業研發方向的判斷不具優勢,政府因而參照外國經驗建立起風險資本金融制度,確保資本更高效配置;與此同時,深圳以官助民辦的方式,深度參與建立一批科研機構,力求在前沿領域實現突破之餘,製造的產品能在市場上賣出去。遇有個別企業在發展上面臨障礙,政府不會袖手旁觀。例如在90年代,在深圳政府積極協調下,令華為得以從國營銀行手中獲得重要的貸款支持。如果當年深圳政府消極避事,華為會否成長為一隻會生金蛋的天鵝、其製造的智能手機會否仍然像今天一樣在市場上大行其道,則很難說得準。

是甚麼因素令香港無法展現出深圳那種求進的魄力呢?行政長官對「絕對優勢」的演繹或許可給予我們一點啟示。在行政長官的演說中,「一國兩制」被列為芸芸優勢元素之首。若「一國兩制」能產生任何優勢的話,必然源於「兩制」在一國之內並存和互補。在這個意義上,深圳河以北的所有城市理應不比香港輸蝕多少。問題是,「絕對優勢」是指那些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質,行政長官的說話邏輯上只能夠被理解成香港的「一制」更為優越。正正是這種自大心態和對發展趨勢的錯誤研判,導致香港整個社會未有察覺到培育能力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