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風暴】「圈內人」盤點常見市場操控手法

撰文:余秉峰
出版:更新:

資深股評人David Webb發表的《謎網:50隻不能碰的港股》文章,揭露了細價股一些光怪陸離的現象。其實,早在《謎網》刊登之前,細價股違規操作的亂局未曾止息。一名熟悉上市公司財技操作、屬「圈內人」的市場人士,向《香港01》拆解「邪惡集團」各種常見的違規操作,教人大開眼界。

Webb的「謎網」分析文章成為康宏事件的序幕。(受訪者提供)

「零售渠道」散貨

市場人士解釋,有莊家操縱的股票,最簡單的「搵食」方法,就是人為炒高股價出貨﹙pump and dump﹚。除了自製買賣盤之外,「搭棚」炒高股價,還有兩種進階版。第一種是配合消息推高股價來出貨。市場人士解釋,莊家有時會在股價急升前後發放關於業務的消息,例如與其他公司訂立合作框架協議(MOU),營造公司的前景亮麗的感覺,令股價看似升得合理,吸引散戶願以相對高的價位接貨。

第二種是配合「零售渠道」,即是找自己人向街外人唱好。市場人士舉例道,曾有人在社交平台開設群組,向一班「𡃁模」唱好某些股票,引人「落疊」,亦有基金經理曾對外宣稱某個轉攻天然氣業務的股票有前景。若要「專業」一點,則向辦理「投資移民」的內地人傳銷。

莊家或在炒高股價的同時配合利好消息,以吸引散戶高追。(黃永俊攝)

恐怖的「向下炒」

除了炒高股價找散戶接「火棒」,還有「向下炒」,公然向小股東伸手要錢或作其他圖謀。市場人士指出,「向下炒」的第一步,一般是控制人在較高價位出售大量上市公司持股,套現資金,造成沽壓及股價急挫,觸發部分散戶跟隨沽貨,齊齊推低股價。

一段時間後,在股價跌得低殘之際,控制人可讓上市公司宣布「大折讓兼大比例」供股,假如有大量散戶供股,上市公司便能成功籌集資金,其後找方法轉移集資所得。如果較少散戶跟供,控制人則可以自己包銷,既以相對低的股價增持股權,變相攤薄小股東權益,同時又可在吸納貨源後,再把股價炒上。

上市公司只要迴避披露要求,可拖延甚至不用上報買入了其他上市股票。(路透社)

向大股東買遊艇「搬錢」

除了借股價波幅達致「財富轉移」,上市公司股東或管理人也可藉轉移資產的方式從上市公司獲利,犧牲股東利益。市場人士指出,傳統做法是讓上市公司買垃圾資產,如找自己人開設缺欠良好業務或資產的公司,卻以高估值售予上市公司。例如,上市公司收購大股東家族擁有的遊艇,便能做到類似效果,而且根據上市規則,只要不超過公司總資產及其他指標金額的5%,這類關連交易毋須獨立股東投票通過。

不過,這個方式需時經營又欠缺靈活性,難以應付大額資產轉移的需要,「邊有咁多垃圾資產,到要用嗰下,估值又麻煩。」市場人士續稱,有人於是更傾向利用上市公司的資金,以高價購買友好或自己控制的上市公司股權,然後再進行「對數」,「買股票(轉移資產)最快,T+2(交易後兩日)錢就到手,又唔使請人經營公司,唔通下下預備30、40間垃圾公司咩!」這便是部分上市公司出現互相持股的原因,只要涉及金額低於一定比例,持上市公司股權低於5%,便毋須即時披露自己成為主要股東,成功避過監管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