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十周年】若巴菲特當雷曼「白武士」 歷史將改寫?

撰文:許世豪
出版:更新:

2008年金融海嘯是近代最大金融危機。受2007年開始的美國「次按危機」影響,多家金融機構出現信貸問題,擁有158年悠久歷史的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在與美國財政部、美國銀行及英國巴克萊銀行的談判失敗後,正式申請破產。
十年過去,當時負責處理危機的官員及銀行家,部分已退休安享晚年,亦有部分試圖重振聲譽,至於他們的功、過,或許歷史自有公論。

福爾德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表示願為個人決定及行動負全責。(視覺中國)

前雷曼CEO福爾德願負全責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倒下,成美國史上最大破產案,並掀起骨牌效應,不少銀行家仕途受影響。當年雷曼行政總裁福爾德(Dick Fuld)成罪魁禍首,其後他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表示,願為個人決定及行動負全責,但認為自己當時的選擇是合乎形勢,未有犯上任何錯誤。

富爾德1969年進入雷曼,並由交易員做起,有「華爾街最凶狠鬥牛犬」之稱,1994年出任行政總裁,42年來從未離開銀行。有報道指,富爾德行事心狠手辣,惟樹敵太多的關係,雷曼出事後未有同行願意伸出援手。

福爾德試圖東山再起,2009年創立顧問公司,提供包括私募基金形式的投資服務;2015年5月出席活動時,首度談論雷曼倒閉,他表示當時美國政府擴大房屋擁有權以及寬鬆信貸環境,是導致金融危機的主因之一,據報有與會人士中途離場,批評富爾德假裝金融危機與他無關。

凱恩退休後專心玩橋牌

另一華爾街大行貝爾斯登(Bear Stearns Cos.),亦於2008年3月「爆煲」,時任主席凱恩(Jimmy Cayne)被揭發在公司危在旦夕時參與橋牌比賽,而他退任後亦無意重返華爾街,繼續專心玩橋牌,據報其妻子稱凱恩已退休。

貝爾斯登時任主席凱恩,被指在公司危在旦夕時參與橋牌比賽。(視覺中國)

伯南克離開聯儲局後回歸學術界

在危機爆發後,拯救金融系統的重責落於時任聯儲局主席伯南克(Bernanke)身上。伯南克在2006年成為聯儲局主席,學者出身的他主要研究經濟大蕭條,金融海嘯爆發後他火速救市,將利率降至近乎零,更史無前例推出量化寬鬆政策(QE),將資產負債表規模擴大。

市場對他的「救市」功過未有定論,有人認為他成功拯救美國經濟,例如「股神」巴菲特接受《CNBC》訪問時認為,伯南克、紐約聯儲銀行總裁蓋特納及財長保爾森等人,在救市時均表現出色;不過有意見指,伯南克不應用納稅人「血汗錢」去拯救貝爾斯登及AIG等投行,為金融巨頭「埋單」;亦有人認為,他推出的QE政策,成「熱錢」炒作資產、提升物價的罪魁禍首。

伯南克2014年離開聯儲局後,加入智庫機構布魯金斯學會回歸學術界。

有人認為伯南克拯救AIG等投行,是將納稅人血汗錢為金融巨頭「埋單」。(視覺中國)

巴菲特拒當「白武士」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其中一句金句是「別人恐懼我貪婪」。因此在金融海嘯爆發後,理所當然的出現巴菲特身影,他當年以50億美元購入高盛優先股,2004年至2008年更出售大批股市指數賣權,今年7月有外媒統計,該批期權已為巴郡(Berkshire Hathaway)賺了24億美元。

不過,巴菲特即使「貪婪」,亦非認為所有公司都值得他投資。他在《CNBC》金融海嘯十周年的紀錄片中憶述,「雷曼兄弟」爆煲前數天,他與妻子前往加拿大期間收到電話,時任巴克萊銀行行政總裁戴蒙德(Bob Diamond)希望巴郡當「白武士」出資拯救雷曼,巴菲特就要求對方將詳細建議方案傳真到他下榻的酒店。

戴蒙德表示,當時各大金融巨頭都在聯儲局開會,那裏沒有傳真機,所以留了非常詳細的語音訊息,希望巴菲特回電;而巴菲特見自己沒有收到傳真,所以沒有理會。

直至翌年7月,巴菲特某次與女兒同車時,女兒發現他手機中有相關訊息。巴菲特說,至今還留着當年使用的手機,當時不知道自己的電話有留言功能。問到若果當時有聽留言,歷史會否改寫?巴菲特直言不會,強調無論如何都不會「出手」救雷曼。

巴菲特表示自己無論如何都不會「出手」救雷曼。 (視覺中國)

陳家強料「雷曼」事件較難重現

金融海嘯亦波及香港。恒生指數由2007年10月的31958.41點高位,跌至2008年10月中的10676.29點,1年間累跌66.6%。更甚的是,當年至少有19家銀行分銷雷曼結構性產品,43,700名投資者牽涉在內,涉資超過202億元,金管局累計收到21,712宗投訴。

不少投資者聲稱自己被誤導,在多方協調下,近3萬苦主獲賠86億。時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接受報章訪問時提到,當日政府不出手回購迷債、不禁絕沽空、穩住市場信心,「已經做到當時位置要做的事 」。他又認為,目前金融機構持有高槓桿產品的比例較當年大幅下降,出現「火燒連環船」的效應相對較低。

陳家強認為陳家強提到市場已經預期美國加息,會跟隨美國加息的幅度(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