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財爺掟20億谷再工業化 學者倡「前研後產」模式

撰文:黃捷
出版:更新:

服務業撐起經濟的香港,近日吹起一股「工業風」!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指有助加快「再工業化」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於《財政預算案》中表示,計劃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20億元推行「再工業化資助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生產商在港設立智能生產線。而去年的《施政報告》亦提出向科技園公司增撥20億元,在工業邨興建先進製造業所需的專項設施,以配合更多生產商在香港從事生產。

有學者支持政府舉措,並建議香港應發展「前研後產」模式,或走OBM﹙原始品牌製造﹚,或將上游科研產業化的路線,謀求突破。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計劃向創科基金注資20億元推行「再工業化資助計劃」。﹙資料圖片﹚

提倡「再工業化」  助改善經濟結構

翻查資料,早於2015年,特區政府已提出「再工業化」,希望利用創新科技帶動先進製造業發展,以及協助企業升級轉型,推動經濟增長兼創造職位。 

至於何謂「再工業化」?陳茂波去年在網誌中指出,「再工業化」政策理念包括透過創新科技,結合工業技術和研發成果,協助傳統工業升級轉型、提高品質和效率。他於今次的預算案中明言,感受到香港在推動研發成果商品化和技術轉移,以帶動產業發展及再工業化方面,例如先進物料、納米科技、微電子等範疇,極具潛力,又形容這些發展實體高端生産的措施,有助改善經濟結構,減少對服務業的依賴。

學者指出,本港最大優勢是擁有一流大學,科研力量較強。﹙資料圖片﹚

黃錦輝︰應走「前研後產」模式

不過,本港要減少對服務業的依賴,似乎有一大段路要走,事關隨着經濟結構轉變,製造業對經濟貢獻的比重,已進一步下降至2017年的1.1%。不少分析認為,香港「再工業化」的核心在於科技創新,依託大灣區製造業體系的支撐,在先進製造中尋求香港機會。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同意道,香港「再工業化」之路,應該走「前研後產」模式,或是OBM﹙原始品牌製造﹚,或是將上游科研產業化,「一部iPhone,蘋果公司佔去大部份利潤,下游生產商最終利潤佔比極少,香港人力及土地成本高昂,所以只能走蘋果公司那樣的發展模式,將下游生產交給東莞等地。」

黃錦輝續稱道,本港最大優勢是擁有一流大學,科研力量較強,「世界大學排名60強,香港有4間大學上榜,大灣區其他城市未有大學上榜,因此香港應該做多一點基礎研究或概念,交由內地量產。」

港府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料可加快香港的高端產業的發展。﹙路透社﹚

做多一些應用場景​

他同時建議,政府應做多一些應用場景,「以智慧城市為例,當中涉及不少科技,例如物聯網、5G等,微電子涉及晶片研發,納米科技又可用於過濾水質,都與智慧城市有關。」

黃錦輝認為,香港在創新科技產業上,受惠政府鼓勵,商界過去已大力投資,規模「膨漲」得好大,但問題是人才未配合,造成「鴻溝」,「問題不是無錢,而是吸不到人才,有了平台後,如何吸引汽車過來?我見到政府近年已大力投放資源,但人才培養,須時5至6年。」

最後,他認為再工業化與創新科技息息相關,服務業雖然佔本港經濟最大比重,但本港仍然須要發展再工業化,一來創新科技涉及不少知識產權,如果完全「外包」由他人生產,將出現侵權等問題;二來,香港仍有不少具資本及經驗的廠商,他們仍然想投身工業,但北上條件已「不就他們」,如果不開拓高端產業,繼續做傳統行業將「無錢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