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難搬遷 中國優勢無可替代?

撰文:朱冠美
出版:更新:

全球疫情背景下,美國等國家針對中國提出了撤資中國等觀點,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表示,蘋果若搬遷,其結果就是死亡。

據《經濟學家圈》報道,他認為,疫情已經持續了將近半年,很多企業的業務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現金流極其緊張,很少有製造企業能夠依靠自身的力量投資重建工廠,各國政府說起來要給予撤資搬遷的工廠以幫助,其實也就是補貼搬遷費,難以給這類企業相應的投資全額補貼,這是不可能的。

其次,產業重建的配套產業集群無法輕易建立。 如果一家企業遷回美國,不僅僅是一家龍頭企業核心企業的遷址,還必須要有產業鏈上企業集群的配套跟進。在製造業分工如此細緻的市場環境下,一家製造業企業通常都有成百上千個配套企業,這些配套企業大多不可能搬遷到美國,而失去原有配套企業會導致搬遷企業產業鏈斷裂,製造成本急劇上升,這也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也就是這一點考慮,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三年前就要求把蘋果的生產基地從中國搬遷回美國,蘋果CEO庫克(Tim Cook)明確的多次表態,這是不可能的。如果蘋果從中國撤回到美國,蘋果就死了,蘋果的產業鏈也無法形成。所以至今為止疫情前的三年他都沒搬動,疫情後現在狀態下再要搬遷是更加困難。

工業製造不適合美國經濟結構

再次,美國的經濟結構制約製造業發展。 想要發展某些產業不僅要考慮上層建築,政府機構的主觀意願,還要考慮國家的經濟基礎,包括金融結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等等。美國的產業結構中超過80%是包括金融業在內的服務業,工業製造只佔13.5%。它的工業製造品大量依靠進口,它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並不適合發展製造業。

另外,他認為,中國在製造業產業鏈集群上的優勢是無可替代的。以TMT產業鏈為例,全球龍頭企業幾乎都認為,中國復工中所展現的管理能力,進一步驗證了它相對於其它新興市場的製造業優勢。在封城之後僅僅兩個月內,疫情受控,生產能力幾乎滿血復活,無論是紅黃綠碼技術應用,還是體溫、口罩、食堂隔斷等公共衛生管理,以及員工的配合度,都遠勝於其它潛在搬遷目的地,如東南亞等地。後者目前正經歷更坎坷的生產停擺,供應脫臼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