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奴】大學女生與友合租 5年搬4次屋 「難捱,但值得!」

撰文:蘇梓蓉
出版:更新:

大學畢業一年的Jane(化名),因為跟家人不合,升上大學便開始合宿生涯,至今已有5年。
宿舍、舊樓、劏房通通都住過,高樓價、高租金,Jane如何獨力照顧自己的生活,同時兼顧學業?
置業對一個社會新鮮人而言,真的是遙不可及的夢嗎?

Jane一升上大學便開始合宿生涯,至今已有5年。宿舍、舊樓和劏房她通通都住過。(鄧凱愉攝)

Jane性格健談開朗,
中學時期便熱愛參與不同活動
也有參選學生會。
父親思想傳統,
認為學生最大本份便是讀書,
其他的活動不過浪費時間,
Jane說:「與爸爸有較多衝突,
吵架已經是家常便飯。」

有一次,父親用油性筆
在家中的白牆上
寫下Jane的「罪行」,
令她的情緒接近崩潰。

她無法理解父親的行為,
同時暗自定下離家的決心。
當時仍然是中學生的她,
認定考上大學便是離家的最好機會。

Jane的父親曾經在牆壁寫下對她的不滿,是Jane離家的導火線。(鄧凱愉攝)

5人合住200呎舊樓 一個廳放3張床

Jane跟許多大學生一樣,
第一年便入住學生宿舍,
享受了一年自由的舍堂生活。
第二年不夠分失去宿位,
只好與另外四個同學合租紅磡舊樓。

他們有的人跟家人關係惡劣,
有的人為求方便上學,
有的人希望呼吸自由空氣,
促成了5人合宿生活。

每人平分$9,500左右的月租,
五個人擠進200多呎的一廳一房。

家中大小二事都要由Jane一手包辦。她目前既要全職上班,同時兼顧碩士課程,忙碌的生活令她顧不上家務。(鄧凱愉攝)

兩人睡房間,
三人做「廳長」,
勉強平鋪三張床褥,
到處還放滿雜物。

沒有相見好,同住難,
小小的蝸居反而拉近距離。
跟這麼多人一同分享居住環境,
難道不怕私隱被看光光?
「本身就跟他們挺熟,
而且大家都不會特意關注
某人的動態,
該有的尊重都有。」
能夠遇上開通的室友。
Jane也覺得她是幸運的一群。

屋裏的家具多是朋友贈送或從街上撿回來,雖然外表有些殘舊,不過Jane不介意。(鄧凱愉攝)

讀低端科又如何?大學生反擊:了解自己最重要!

全職上班 兼職上學

大學4年間,
Jane住過宿舍、舊樓和劏房,
房租等日常開支
全部由自己獨力承擔。
她笑稱自己是
「全職返工,兼職返學」,
平時一放學便趕去上班,
假期都在工作中度過。

「沒有辦法,要交租。」
她語帶無奈,
同時兼顧上學和工作,
注定要犧牲不少同齡人
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例如Hea、玩樂和休息,
通通都是奢侈品,
甚至犧牲學業都是無可奈何的事。

Hea、玩樂和休息, 通通都是Jane的奢侈品。(鄧凱愉攝)

「有時候都會想在學業上
多花功夫,
不過實在沒有辦法。
我盡量出席所有課堂,
但功課通常寫夠字便交貨,
最後成績……普普通通吧。」
生活忙得天昏地暗,
沒有一刻允許她停下來,
不過既然是自己的選擇,
從來都沒有後悔的一刻。
「雖然很辛苦,
但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
工作結束後回到一個完全屬於
自己的自由空間,
就會覺得一切十分值得。」

即使Jane有心取得好成績,無奈要賺錢交租,學業只能得過且過。(鄧凱愉攝)

住鳳樓劏房 與尋歡大叔同路歸家

後來因為種種原因,
Jane轉租單人劏房。
由於預算不多,
最後選定有「鳳樓」之稱的
佐敦福樂大廈。
單位位於低層的電梯口,
往走廊裏走便是一間間「一樓一」。

「出入不少都是來尋歡的男人,
不過他們不會無缘無故跟你搭訕,
看你能不能接受吧。」
她的70呎劏房月租$3,500。
廁所裏沒有座廁,只有蹲廁。

「還記得剛搬進去第一天,
打算上完大號便外出跟朋友見面。
怎料蹲廁連沖廁系統都沒有!
我只好立刻買一個膠盤回來
手動沖走『垃圾』。」

何為理想的家?Jane開玩笑地說:「最重要有窗,有陽光透入屋。」(鄧凱愉攝)

劏房沒有窗戶,
空氣極不流通,
導致鞋子通通發霉。
居住在如此狹窄、封閉的環境,
大概任誰都沒有辦法忍受。
「$3,500一個月,
可以要求甚麼呢?
雖然環境不太理想,
終歸是自己的空間,
待在那裏有種安心的感覺。」

無論環境有多惡劣,
也阻止不到她追求自由的心。

雖然現居的位置較偏遠,租金比市區便宜得多,而且居住環境相對上較安全。(鄧凱愉攝)

Fresh Grad有苦自己知 5件年輕才懂的事

離家令關係重現轉機

踏入脫離家人生活第5年,
Jane無疑比許多同齡人
更早領悟到生活的煩惱。
雖然如此,
Jane始終覺得比起生活在充滿矛盾
和負面情緒的環境,
倒不如靠一雙手
築起可以讓自己徹底放鬆的安樂窩。
對她而言,
並非住在同一屋簷下才稱得上「家人」,
定期飲茶見面、
互相關心和支持大家亦是一家人的表現。

Jane手上的毛公仔是父親的禮物,想不到分開生活反而拉近她與家人關係。(鄧凱愉攝)

少見面 少磨擦

「沒有住在一起反而關係改善了,
而且大學畢業後的心態有很大轉變,
我們也沒有再執著過去的事情。」
原本Jane以為獨居的日子會持續下去,
但父親年初發現患上癌症,
突如其來的疾病讓兩父女
重新審視這段父女關係。
如今,父親的病情已經受控,
不過「一家團圓」
始終是他難以放下的心願,

Jane為了完成他的願望,
決定在現居的租約完結後便搬回家。

與家人分開生活後,Jane練得一手好廚藝。(鄧凱愉攝)

未必在香港置業

5年間已經搬過4次家,
Jane現在對搬家充滿恐懼。
「每次搬家前都要重新執拾雜物,
到了新家又要花一、兩個月安頓,
其實非常花心思和秏時。」
雖稱不上居無定所,
但每個住處最長只暫住一年,
長期不穩定的居住環境令她十分渴望安定生活。
「我覺得自己可以儲到錢,
但是否要花光積蓄在香港置業呢?
可能未必。」
Jane認為置業的最大顧慮
不是金錢,而是地點,
到底她應該在哪裏紮根?

長期不穩定的居住環境令Jane渴望安定生活。(鄧凱愉攝)

對香港的前景早已失去希望的她,
也想過移民這一條路。
「上網看到有人分享移民紐西蘭的經歷,
我就在想自己可不可像他一樣?」
置業不僅僅是財富上的投資,
更是人生下半場的規劃。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城裏的人恰好是香港新世代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