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貝爾.影評】空間光暗運用有創意 入場前請避睇預告片

撰文:佘漢姬
出版:更新:
恐怖片入面的知情人士往往「講啲唔講啲」,睇到觀眾心癢癢。(《詭娃安娜貝爾:造孽》劇照)
+2

作為一部講詭娃起源的前前傳,《詭娃安娜貝爾:造孽》(Annabelle: Creation)的劇情非常公式、極度簡單──年輕的女兒意外身亡,無法接受的父母想辦法將其復活結果召喚出惡魔,附身洋娃娃身上,然後不知情的外來者誤入屋內瘋狂被嚇,上述框架簡直可以納入恐怖片入門課程101以內,而此片的預告基本上已劇透整個故事。既然故仔老土,就只有靠其他方面彌補,例如氣氛、情緒、人物鋪陳。

先講氣氛,今集《詭娃》將活動範圍限制在偏遠的大屋內,靈活運用屋內與穀倉的間隔、樓梯,再以光暗來增加場景以至「驚嚇」(Jumpscare)的變化。這一點值得讚許,亦令到它比起雜亂無章的上集出色。可惜「同一招對聖鬥士是無用的」,電影8成時間就在前面提到的技巧中無限loop,不斷以安靜然後爆發、安靜然後爆發的模式(特別是聲效)令你覺得視覺聽覺上很忙,分散閣下對劇情不足的注意,觀眾睇到後段自不然出現疲態,導致最後的「對決」變得平淡乏味。同樣問題在導演David F. Sandberg拍前作《切勿關燈》(Lights Out)時已經出現,未知是否因為他執導短片出身,對兩小時的長片尚未拿捏得好節奏。

不良於行的小女生被安娜BB玩得很慘。(《詭娃安娜貝爾:造孽》劇照)

就人物刻劃而言,除了經常掛着苦瓜臉的跛腳小女孩Janice之外,其他角色就如遊戲中的NPC一樣,只為了劇情某個checkpoint、為了讓導演有機會展示某個驚嚇機關而存在,這樣使得本片驚嚇以外的感情相當薄弱,縱使有無數設計精妙的驚嚇位,當觀眾無法對角色投入情感(如同情/喜愛甚至討厭),一切便流於機械化,就像你走入海洋公園的鬼屋,轉角被扮鬼的工作人員嚇一嚇,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詭娃》缺少同系列始祖《詭屋驚凶實錄》(The Conjuring)裏面靈探華倫夫婦一類的重點角色,雖然看得出它有試圖從小女孩的友情出發,再加了些許宗教元素,但情感戲僅限用對白表現,描寫得不深,連Janice出事,周遭人們的反應亦有種不寫實、事不關己的違和感,每個人都有點假有點生硬(包括演技),再加上一次又一次蠢到爆兼不情理的作死行徑,睇到人火滾多過驚,對比之下負責嚇人的安娜貝爾還比較佻皮可愛有性格,不禁為她拍手叫好。

如果你本身是《詭屋》系列的粉絲,戲內有不少彩蛋等你發掘,本篇出現的惡魔修女都有粉墨客串了一下,算是這部電影最大的驚喜。

劇情快速入主題,留充裕時間給驚嚇位。(《詭娃安娜貝爾:造孽》劇照)
角色塑造略嫌工具化,多數人物性格平面,令人難以在乎他們的生死。(《詭娃安娜貝爾:造孽》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