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維基】嘉芙蓮格拉咸克服自我懷疑 富千金走出《戰雲密報》

撰文:施玲玲
出版:更新:

梅麗史翠普(Meryl Streep)主演的《戰雲密報》(The Post)講述《華盛頓郵報》以「五角大樓文件案」及「水門事件」報道奠定地位,早前在美國上映時,戲中寫實描寫獲得不少讚賞。
《戰雲密報》也許不是標準女權電影,可是透過角色原型嘉芙蓮格拉咸(Katharine Graham)卻能看到女性主義的輪廓,亦是籠罩在性侵風波下的荷里活,目前最需要的作品。

梅姨加湯漢斯,仲有史匹堡執導,金鑽陣容。(劇照)

《戰雲密報》(The Post)改編自真人真事,電影篇幅以外,現實中嘉芙蓮格拉咸(Katharine Graham)不但是美國報業首位女性出版人,亦是上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戴安娜王紀、股神巴菲特、美國前總統甘迺迪及其太太積奇蓮等都是她的晚宴常客。嘉芙蓮格拉咸2001年因意外去世,連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殊亦有發聲明哀悼,然而新聞界巨人的位置也不是一日建成的,她生前曾出版自傳《Personal History》,在這部榮獲普立茲獎的作品中,自白如何由自我懷疑到戰勝恐懼,讓外界有機會一窺新聞界女強人的貼地一面。

“If one is rich and one's a woman, one can be quite misunderstood.”-Katharine Graham
+1

嘉芙蓮格拉咸並非時下左「大愛人士」最喜愛的那種教科書式女權代表,甚至因為生命中兩個最重要的男人,她才坐上《華盛頓郵報》出版人的位置。嘉芙蓮格拉咸出身富裕家庭,個性內向的她害怕在人前公開講話,唯獨熱愛寫作並嚮往新聞工作,畢業後短暫在報社工作,即俗稱的「打風流工」,下嫁律師Philip Graham,由對方繼承父親買下的《華盛頓郵報》,嘉芙蓮婚後只須專心在家相夫教子,幾乎是標準的大團圓結局,如果現實真的如童話般美好的話。

《戰雲密報》涉及新聞自由,奧斯卡最鍾意這類題材。(劇照)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大概是個再公平不過的定律,即使是一切條件都指向幸福的嘉芙蓮格拉咸也逃不開。擁有忙碌的父親和外向的母親,注定嘉芙蓮只能在保姆和家庭教師的陪伴下長大,童年跟雙親關係疏離也許是她婚後回歸家庭的原因之一,可惜未能迎來美滿結果。步入婚姻後,嘉芙蓮格拉咸不但要面對老公外遇,患有精神分裂的他在1963年自殺,留下4個子女、群龍無首的《華盛頓郵報》和幾乎沒有什麼新聞經驗的她。

46歲展開的第二人生

擔任《華盛頓郵報》的出版人,不單要有相當的新聞觸覺和知識,亦要運作大機構的認知,更要站在最關鍵的位置帶領整個報館,當時已46歲的嘉芙蓮格拉咸卻連邊邊也扯不上,更不要說做個稱職的負責人,當她也懷疑自己的能力時何以服眾?但她未有就此放棄,反而加倍努力補償不足。

有傳嘉芙蓮為了在公司聚會上能好好發言,單是「聖誕快樂」四字就會反復練習了許久;對報業經驗不足,就虛心向別人請教,慢慢從營運中累積經驗,由起初缺乏自信,到勇於改革進行大換血,經歷「水門事件」體會到新聞工作者的使命感。嘉芙蓮格拉咸1991年退下前線,當時《華盛頓郵報》屢創新高,已成為能跟《紐約時報》齊名,更入圍雜誌《Fortune》的500大企業,全賴她在在位期間對記者的支持和尊重。

梅姨角色原型嘉芙蓮格拉咸,外形未必似,但神態就能演出相近。(視覺中國)

有傳近代美國總統由列根、克林頓到布殊,在任間都曾到她家中參加私人晚宴派對,連當年小布殊當選後,首要事項都是期待能獲邀參加。那個年代,沒有人能想到,「中途出家」加入報業的小婦人,能舉辦晚宴招呼各地名流政客,甚至同席談論世界大事,她更是史上首位女性美國報業出版社協會主席,影響力可見一斑。

嘉芙蓮格拉咸代表的,不但是女性能在男性主導的新聞界獲得一席位的例子,她能打破自我懷疑、欠缺自信的過去成為能堅持自身信念的人,便是女性主義的最佳示範。

“The thing women must do to rise to power is to redefine their femininity. Once, power was considered a masculine attribute. In fact, power has no sex.”- Katharine Grah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