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嚇】專訪導演Jordan Peele:依家觀眾好難嚇得驚

撰文:佘漢姬
出版:更新:

美國著名諧星Jordan Peele處男下海做導演,第一撃選擇拍恐怖片《訪.嚇》(Get Out),製作費僅450萬美元,沒有大卡司沒有華麗宣傳,全憑口碑「刀仔鋸大樹」,單在美國就回收1億7,400萬美元票房,連一向以毒辣見稱的影評網站Rotten Tomato,這部小格局電影都能獲得99%超高分正評。到底《訪.嚇》魅力何在?《香港01》訪問到導演Jordan,分享一下他如何從笑匠變身恐怖大師。

男主角深明種族問題一直存在,但現實比他設想的更可怕。(《訪.嚇》劇照)

恐怖分層次

近年稱得上佳作的恐怖片比比皆是,新式驅魔片《詭屋驚凶實錄》(The Conjuring)、《兒凶》(Insidious),以獵巫及信仰為主線的《不巫之地》(The Witch),講單親家庭的澳洲電影《The Babadook》等等。無論是氣氛抑或手法,都被前人玩到爛,新丁Jordan知道要入到恐怖片迷中路,並不容易:「觀眾好難會驚,他們已經看了太多,所以我好希望能夠為這個類別的電影帶來點新的東西。那是其中一個原因激發我拍這部有關種族歧視的恐怖片,這種恐懼是真實的,是人們日常會面對的問題。」

導演Jordan Peele精心策劃扭橋結局,務求搏觀眾一驚。

革新的同時,Jordan亦想表達對老電影的敬意:「我想回到那個讓我感到驚嚇的年代,例如60年代的經典《魔鬼怪嬰》(Rosemary’s Baby),我的電影有參考它的模式還有被觀眾遺忘的某些技術。」《訪.嚇》另一方面,也有浪漫愛情電影《金龜婿》(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的影子,為電影建立基本的故事架構。

要你驚同時要你笑,這是諧星出身的Jordan獨特的技巧:「有趣的是,我認為喜劇和恐怖片某程度上很相似,兩者都要求觀眾有一定的投入度。拍喜劇如果你引不到觀眾那一下笑聲就等於失敗,拍恐怖片如果沒有嚇到觀眾,你便是做得不對,兩個類別都講求即時反應,與觀眾的即時對話。」

女主角老家是富戶,小社區內黑人居民經常無故失蹤。(《訪.嚇》劇照)

恐怖準備需時

Jordan的父親是黑人,母親是白人,他自小在兩個種族的拉扯之中成長,常常感到無法融入任何一方。這種掙扎反映在他的作品當中,《訪.嚇》也不例外。「我想了這個劇本8年之久,需要不少的耐性。我用一些會嚇怕我自己的影像開始,思考為何它們會令我感到恐懼,讓這些影像帶領我走下一步。大約3年前我真真正正開筆,單是想劇情都花了不少時間,我一直以為這個故事不會有人想投資拍出來。」而事實證明,幸好有開拍。

要見家長已經好驚,未來外父外母神色詭異令人更驚。(《訪.嚇》劇照)
+2

恐怖無分國界

《訪.嚇》因為種族題材在美國當地引發相當多的討論,但對於亞洲觀眾來說,戲中的「恐懼」會否過於陌生?「的確,男主角是非裔美國人,他的身分影響整個故事。但我發現,就算觀眾本身不是非裔美國人,依然能夠對這個角色人性的部分產生共鳴,能夠從他的角度看所發生的事。雖然亞洲觀眾未必親身體會過非裔美國人所經歷的事,還是會對首次面見未來外父外母有種不安感,挑起他們對這個故事的興趣。」

Jordan Peele(左)與長期拍檔Keegan-Michael Key的艾美獎得獎短趣劇《Key & Peele》在美國非常入屋,今次Peele做導演竟然無預Key份。(Getty Images)

驚喜的結局

《訪.嚇》最受影評人讚賞的一點,是出乎意料的結尾。Jordan透露原本有個更黑暗的結局,但最後決定採用現有的:「我想大眾有追看下去的意欲。」會拍續集?「我不肯定,我知道續集通常很難搞,要超越原作很難,我要點時間去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