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意達遺作《殘影》揭藝術家被波共逼死:政府掌控藝術的悲劇

撰文:戴嘉達
出版:更新:

能創作出一部左右到國運的電影,稱這個人為大師不為過,而在波蘭當數華意達(Andrzej Wajda),其生前的作品以二戰到波共統治各個時期作背景,多年來見證及推動着國家歷史發展,例如《鐵人》一片就為團結工會罷工運動發聲。
直至他死前最後一部作品《殘影》,華意達仍堅持藉一個不畏強權、不妥協的著名畫家史特斯明史奇被逼害致餓死的故事,訴說出:「看,當政府掌控藝術的時候,悲劇終究會再次發生」。

華意達透過《鐵人》訴說波共統治下工人罷工爭權的故事,該片在冷戰時仍壁壘分明的世界出現,實屬難能可貴。《鐵人》後來獲得康城金棕櫚獎及人道精神獎,並讓全世界人知道波蘭正在發生甚麼事,最後亦間接團結了工會運動。

文藝必須服務政治

波蘭人民共和國立國後,執政共產黨人盲從僵化、單一的馬克思史太林主義,藝術文化完全受到限制,甚至成為意識形態宣傳工具,不肯服膺於「文化藝術必須為政治服務」的人,大多遭受殘酷逼害。說是殘酷的原因很簡單,不讓一個作家寫書、畫家畫畫,其實沒什麼大不了,但限着他們跟從某些價值或政治理念去創作,才更要他們的命,像史特斯明史奇這樣毋寧死的態度,不足為奇。可恨的是隨之而來的制度性逼害,所以華意達說:「我們可以看到他的人生其實是被制度所摧毀。」

波蘭導演華意達的遺作《殘影》和紀錄片《大衛連治藝術人生》同樣述說創作生活,但着眼點卻南轅北轍。

一連串制度性逼害

史特斯明史奇(Władysław Strzemiński)的悲劇,是由一連串制度性逼害組成:被自己一手創立的學院撤職、被剝奪任何專業工作的機會,在博物館的「新造形主義」展品被下架。但在一戰中已失去一手一腳的他,向來都是身殘志不殘,就算無法照顧自己以至他的家庭,就算那一刻要死於飢餓,也沒太多抱怨說話,可能是體會到身不由己吧,亦正因於此種無聲吶喊,更加令人徒添慨嘆,連曾是過來人的華意達也形容:「他當時所面對的殘酷現實,是我們現在未曾經歷過的」。

畫家與女兒妮卡感情描繪得細緻入微,小演員表現不俗。

提防為政治服務的電影

「如果電影要為政治服務的話,藝術是會被限制的」。無論是早期「戰爭三部曲」抑或之後《鐵人》及《大理石人》等,華意達自己都活在波蘭共產政權下,作品同樣面對嚴厲的審查,亦正正是這個原因,他特別對政治有戒心,但亦坦言唯一一個好處是:「我們是以第一身的經歷去知道這個情況,而不是從他人或書中得知。所以即使共產政權極度扭曲的宣傳,都不能夠操控我們所認知的版本。而我想其他人記住我們曾經努力對抗軍人,為爭取不一樣的波蘭。」

自古以來,每逢政權更迭都會改寫每個人的命運,史特斯明史奇可能只是過程中的其中一個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