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有物】靳埭強·李永銓 兩代大師談品牌設計

撰文:Timothy
出版:更新:

若要回溯香港設計業的發展史,粗略估算大概只有短短60多年,卻早已人才輩出,在世界舞台上綻放創意。而品牌設計(Brand Design)中,尤以靳埭強與李永銓師徒二人在業界享譽盛名。《一物》趁香港設計總會(FHKDA)舉辦「20.....43香港設計事情」博覽之際,訪問了這兩位品牌設計大師,漫談屬於香港的設計語言。

香港設計總會主辦「20.....43香港設計事情」博覽,挑選香港回歸20年來43個中港合作的出色個案,當中包括品牌設計的例子。毫無疑問,靳埭強(靳叔)與李永銓(Tommy Li)師徒二人是這個界別的翹楚,筆下設計當然被收錄在博覽會中。

前者包攬教育獎項及信托基金一丹獎的品牌設計,以「一」字書法貫穿簡約的線框,代表心圓的紅點畫龍點睛,將「一丹」二字巧妙結合,充分展示現代設計與中華文化的融匯貫通;後者為中國木製品品牌譚木匠進行品牌再造(rebranding)計劃,簡化原有的商標和包裝,為其注入活力和現代感。即使師徒二人在風格上大相徑庭,他們的設計理念、對香港設計發展的看法都同出一徹。兩代品牌設計人,即使設計語言各異,原來還是殊途同歸。

著名設計師靳埭強。(資料圖片)
著名設計師李永銓。(Tommy Li Design Workshop)
靳叔將中國傳統書法和水墨畫的美學,融合現代簡約風格,設計出一丹獎的標記。他笑言,這設計萃取了他50多年的設計精髓。(香港設計總會)

品牌並非設計師的個人表現

與靳叔談品牌設計,他劈頭第一句便命中紅心:「做品牌並非為設計師個人而作,設計時必須要放下自己,展現品牌的精神、理念和文化才是正經。」他認為設計不比藝術,能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一切該以客戶及其受眾為依歸。將近十年沒有接下商業案子,靳叔於2016年「出山」為一丹獎做設計,實在非常難得:「是次合作其實非常有緣份,因為創辦人的設獎理念與我的處世態度非常相近。回顧我多年來的工作經驗,並非所有客户都與自己的意念不謀而合,所以一丹獎這個案實屬罕見。」他深諳儒釋道傳統文化,喜好將中國水墨、書畫文化融入自身設計之中,與一丹獎作育英才的理念不謀而合。儘管如此,他在工作之前定必做好功課,了解品牌背後希望傳達的價值觀:「品牌設計就是將客戶的文化,以精煉的視覺語言呈現出來。」

愛好水墨藝術的靳叔為一丹獎開筆揮毫,畫下充滿意境的作品。(香港設計總會)
Tommy為譚木匠的商標去掉多餘的旁枝末節,為品牌重塑簡潔的現代化形象。(資料圖片)

Tommy與靳叔擁抱相同的概念,他補充道:「除了文化,設計師的責任是要替品牌去增強它在消費層心目中的認同感。」言談之間,他透露自己是「大數據」的追隨者,他認為數字能幫助品牌設計獲得更好的成果。「設計師很多時候會感性行頭,忽略了消費者的喜好和接受程度,反而事半功倍。」市場上不乏聲稱自己了解潮流和美學的工作室,不過像Tommy般標榜自己了解市場動向的卻是寥寥可數。「我們公司的確較了解市場狀況,這樣才能對應客戶需求,針對消費者心態而設計他們想要的。」因此,譚木匠的品牌再造工程把焦點放在年輕化和現代化,去除不必要的繁瑣細節,不讓年輕客群覺得品牌形象老套;定價較高的禮盒則利用高級木材和精緻盒子設計,營造奢華工藝的感覺。「透過不同的產品形象,我們能為客戶指向不同心態、不同年紀的消費群,從而擴闊市場基礎。」

Tommy利用不同中式花紋設計包裝,簡約之餘不失典雅韻味。(Tommy Li Design Workshop)

本土設計走向全球化

擴闊市場,不能不談全球化趨勢。靳叔早於1970年代末回歸中國講學、談設計,1992年更率先在深圳設立分公司,是最早一批打進內地市場的香港設計師。Tommy亦在1990年代初前往日本發展自己的品牌設計事業,後來進攻意大利市場。大師二人都早著先機走向國際,因為他們深知,成功的設計師必須善用香港的文化優勢,放眼世界市場,才會成功。

靳叔從中國文化本位出發,將多年來的設計經驗累積成獨特的中式美學,對環球設計界影響深遠。引用他最喜歡的清末書畫家石濤的《畫語錄》,他說任何設計或藝術都必須下了第一劃,才能生出萬法。對他而言,這第一劃便是中國文化,「剛入行時我總是跟隨西方最時尚的設計潮流,什麼都要新,其實設計師要多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才會有所突破。中國的歷史和美學本質著重包容並濟,如漢代、唐朝等盛世,本就有善於吸收其他文化的多元優勢;加上香港中西匯聚的背景,本地設計師其實有先天優勢發展外地市場。」

訪問期間,靳叔即席揮毫,以草書融合山水畫,表現出深厚的中國文化美學。(一物影片截圖)

衝出香港並非容易事,加上周邊地區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競爭對手,必須「衝得其法」。Tommy認為,近年香港的本土思潮將是設計界成功的契機。本土和全球化,聽起來矛盾,其實相輔相成,「要將自己的文化帶過海,不能夠再用顯性的文化圖騰作為設計主調,難道今時今日還把1960年代的大笪地、獅子山擺出來嗎?隱性的演繹和詮釋才是smart design的主流,日本設計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Tommy認為設計師應該走出香港和中國,放眼東南亞、以至世界市場。他坦言:「我不會放棄中國市場,但設計師總不能只關注單一市場,衝出去才能有更多機遇。」(一物影片截圖)

香港設計師的困難與機遇

面對環球設計業的大勢,加上本地設計市場的不穩定,新晉香港設計師在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之時,亦應把握種種機遇。正所謂有危即有機,兩位老行尊都認為新入行的設計師宜保持正面態度,努力做好本分。Tommy寄語年輕設計師放眼世界,思維不能只框在單一市場,「中國市場有它的潛力,但中國改革開放前,香港設計界一直做的東南亞市場,我們不能、也不必放棄。更有野心的設計師當然亦可以嘗試劍指倫敦、紐約。香港人向來『牙擦』,其實做得到的!」當然,作為經驗豐富的前輩,他亦提醒各位新晉,發展新市場時必須做好功課:「設計師懂潮流、識襯色是等閒,最重要是了解目標市場的歷史、文化、經濟等背景,才能跟當地客戶建立互信的基礎。」

靳叔則認為,這嶄新的時代其實能讓新進設計師發揮更多創意:「新科技、新媒體的興起更能讓他們天馬行空,配合市場的擴展,只要夠主動就能把握機遇。新一代必須主動出擊,不要等上一輩的設計師為你做前鋒,要自己創造有利的環境!」的確,電子商貿和互聯網的出現加速設計市場的全球化步伐,設計師能隨時隨地發佈自己的作品,受眾比1980、90年代時更闊更廣,他們對設計的接受程度亦會更高。「設計師的責任正正要衝擊客戶的底線,為他們提供一些他們沒有,而你覺得有用的東西。在我看來,香港從來都不乏貼近潮流、新穎又富有創意的設計師。」

有關「20.....43香港設計事情」博覽

由香港設計總會(FHKDA)主辦的動態博覽,於今年7月至12月期間,分別在蘇州、深圳、上海、杭州及武漢舉行。是次活動以「創新」、「演繹」和「融合」作主要概念,精選43個來自時裝、產品設計、品牌設計等不同領域的中港合作個案,呈現香港創意產業和工業界與內地不同省市同心協力的成果。

有關靳埭強

香港第一代設計師,1993年被權威設計雜誌《IDEA》選為世界平面設計師百傑之一,1995年成為首個被納入《世界平面設計師名人錄》的華人設計師。其著名設計作品包括中國銀行商標、港鐵年報、機場快線形象、香港浸會大學校徽及一丹獎形象等。

有關李永銓(Tommy Li)

著名設計師,設計公司Tommy Li Design Workshop創始人,素有「品牌醫生」美譽。2007年獲頒被譽爲「設計界奧斯卡」的紐約The One Show金鉛筆大獎,2008年獲選為世界傑出華人。其著名設計作品包括恒生銀行商標、周生生、滿記甜品、上海牌手表以及譚木匠的品牌形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