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男生圍」?街頭品牌的厭女基因

撰文:添子
出版:更新:

曾經聽過一句話很深刻:「男人需要靠其他男人的認同下,才能真正變成男人。」拿什麼來得到認同?街頭品牌(或名牌)是其中一個認證。

日前傳來Supreme創辦人James Jebbia被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CFDA)提名為年度最佳男裝設計師的消息,不禁當場失笑,想起這個街牌千篇一律的產品之餘,也想起他們很problematic的性別氣質。

即使近年Supreme與時裝品牌Louis Vuitton合作,系列的宣傳照片依然離不開那種濃烈的「Boys’ Club」男性氣質。(Louis Vuitton)

將女性時裝排斥為他者

正在思考Supreme提名的啓示之際,突然想起日前在《Hypebeast》讀到的一篇訪問/評論,正是剖析街頭品牌隱含的性別歧視。從本質上看來,「Streetwear」自然與象徵奢華、上流人士的「High Fashion」相互對立。有趣的是,為何前者象徵男性,後者象徵女性?訪問中,街頭品牌The Hundreds創辦人Bobby Kim說:「從來街頭品牌都詭異地充滿男性氣質,它的出現讓男生能夠『不像女孩子或同性戀』地喜歡服裝和穿搭。」讀至此處覺得很吊詭,因為街頭服裝本身強調舒適隨心,剪裁款式均是男女都可穿的設計,原來背後還有如此二元的古怪想法。

街頭品牌的「Boys’ Club」圈子看起來有點像國外大學的「兄弟會(Fraternity Club),透過不成文的規條來凝聚以及區分「成員」,如特定的服裝風格、剪裁和配飾,或對街頭品牌「內行」資訊和知識的了解,更甚是曾經花費購買潮物的金額、潮物的數量等等。這些規條不僅區分insiders和outsiders,更能讓這群擁有共同特質的男生越發內聚,讓所謂男潮慢慢形成一種直男專屬的錯覺,與女性主導消費的時裝遙遙對立的「偽專業」。當這種文化建立在充滿侵略性的男權之上並將之正常化,這問題可就大了。而這種父權氣質並不建立在品牌如何塑造男性形象,而是如何塑造女性形象上。

由Leah McSweeney創辦的街頭服裝品牌Married To The Mob曾推出「Supreme Bitch」T恤,諷刺品牌物化女性。(資料圖片)

Supreme的服裝下,女性淪爲慾望客體

2013年,James Jebbia入稟控告由Leah McSweeney創辦的街頭服裝品牌Married To The Mob,指她們的「Supreme Bitch」T恤抄襲並導致Supreme收入損失,要求索償1,000萬美金。而McSweeney本人更曾經以詳盡聲明回應這場官司,解釋系列正希望以二次創作(或說三次,因為Supreme商標也是挪用普普藝術家Barbara Krugar的作品)批評品牌物化女性的舉措,並希望透過這女性主導的街牌向「Boys’ Club」圈子宣戰。

攝影師Terry Richardson。(網上圖片)

而事實上,將女性塑造成性感物品植根在Supreme品牌DNA已久,單是惡名昭彰的時尚攝影師Terry Richardson亦幫品牌拍過尺度大膽的照片年曆,並公開表示希望能讓男性勾起自慰的慾望。可笑且可憐是,Supreme標誌的原創人Barbara Krugar當年以紅框白字宣揚女性主義宣言,現在同樣的紅框白字竟淪落為女性下體和胸脯的遮羞布。當然,即使到了今天,街牌圈子中依然不乏這種宣揚這種意識形態的人。

時至今日,Supreme的宣傳照中依然充滿物化女性的意象。(IG@supremenewyork)

Terry Richardson為Supreme拍攝的Lady Gaga硬照:

街頭品牌Surf is Dead的社交媒體宣傳照:

由直男主導的創作團體為直男客人而創作,以女性身體作為招徠卻忽視甚至拒絕潛在女性客人,聽起來如此不合理的事情,卻在這將近30年的時光中一直重覆,難道時裝界真的不覺得應該處理面對?

Obey創辦人Shepard Fairey不停為女權創作。(IG@obeygiant)

街頭服X時裝:性別無差別的未來?

所謂街頭文化,本就為對抗階級、霸權而生,何以到最後演變成父權扎根的溫床?當主流時裝也開始邁向多元,尊重小眾、注重性別平權的議題時,本該走前一步的街頭文化更應如是。美國著名造型師Beth Gibbs在《Hypebeast》中講得好:「(街頭品牌不尊重女性的)現象是錯的,我們有必要,也有能力去改正。」現在看來,所謂「High Street」的時尚聯乘,正是不可多得的契機。街頭服裝與主流時裝之間的界線隨着眾多聯乘系列和跨界合作而漸漸模糊: Gocha Rubchinskiy X Burberry的系列大受好評、甚至連高跟鞋品牌Jimmy Choo也跟近年炙手可熱的新貴街牌Off-White推出春夏系列、Dapper Dan殺入Gucci……

街頭品牌、服飾以至文化開始走入主流,走進時尚圈子,也走進女生的生活。與此同時,在傳統美國街牌圈子中,亦繼Married To The Mob之後開始陸續出現女生主導的品牌;成名已久的Obey亦透過與不同街頭藝術家的合作,宣揚種族和性別平等共融的訊息,「Boys’ Club」排外傳統和當中的厭女思想早應,亦理應大勢已去。

女性主導街頭品牌Married to the Mob產品:

當然,除了業界內的改革,消費者也要明白,你付的錢代表不僅僅是你喜歡哪件衣服,而是你對品牌背後理念的支持。用你的消費選擇表態,遠離厭女品牌,便是壓制性別歧視,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