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力】差點因為「從過去炸到未來」而腰斬的展覽

撰文:方太初
出版:更新:
孩子恭喜你長大十八歲,當是非對錯變複雜,我們在文化裡爆炸。 孩子恭喜你長大十八歲,當大人玩的遊戲泡沬化,我們又在文化裡爆炸。
所以不奇怪會在文化部長鄭麗君與策展人的對談錄像裡,聽到格子說展覽差點被腰斬,因為爆炸充滿衝擊。以鄭麗君也說到「我們用當代的心情,看我們的過去,多元的記憶。」很好奇香港何時真的有一個有關創意或設計的展覽是願意正視年輕力量的衝擊力,並且不懼怕其衝擊力。

圖片提供/格式設計展策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攝影/汪德範 Te-Fan Wang

這是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正在進行臺灣文博會主題展。今年主題是「我們在文化裡爆炸」,一個有關爆炸的展覽,卻想從看似不關事的雞腿便當談起。「你知道嗎?便當是全台灣中午最多人買的單品,但你見得最多的是雞腿便當。台灣是一個物產非常豐富的人,為什麼當將台灣食物放進一個盒子裡時,想像會這麼狹窄。你會看到在日本鐵道旅行時,每個地方的便當都很有特色。便當不止是吃飽,有文化的議題在裡面。」

「從過去炸向未來」,台灣準備好更盛大的改變了嗎?

說話的是格子王耀邦,香港人大概不大認識他,英國愛丁堡藝術學院Art & Space Nature藝術空間策展碩士,今年臺灣文博會主題館策展人。原想跟他說,對香港人來說,台灣便當很好吃,但看他那麼嚴肅就沒有問出口。對他而言便當接觸面廣,就是一個可以開發大眾想像的議題,於是會看到用雞蛋盒子盛載六個小飯團﹐叫一手飯團,被格子拉在一起做這項目的是設計師方序中及廚師Ayo Kao。

又有一個區域叫「台雜當道」,原來台北有一家廿四小時不關門的「小北百貨」,裡邊貨品雜亂,嬰兒用品會跟掃把放在一起。但這種雜亂又偏偏叫格子與設計師們想像甚多,有設計師將小北百貨裡的容器加了刻度就變了方便不懂下廚者按份量製作各種食品,有的發現十元八塊一個的夾香小夾子並排一起很有設計感,還有台灣人大愛的紅色不一定只有俗艷感,設計師為每種紅色做了色票,龜印是7625C、面盤是2035C、雄獅簽名筆是711C、味全味精是1795C……

設計師方序中及廚師Ayo Kao合作,以蛋盒做便當。

說到博覽會,總會想到《20世紀少年》裡70年代的振奮人心的萬國博覽會,極之眩目。格子卻這樣說:「我們總會想到博覽會裡充滿萬物,但今次我們想從概念出發,什麼是在地這回事。比如說台灣自己的民生物品是什麼?我們常說日雜,台雜呢?小北百貨的老闆自嘲自己是在賺別人不賺的錢,那些貨品看似粗糙,不是我們心目中的設計物品,卻對應到民生。」
格子說著台北的小北百貨,卻叫人想到香港那些街頭巷尾的雜貨店,掛著籃子掃把有的沒有的在門口,想找件雜貨,走進深窄長的舖子裡,瞬間被雜物包圍。你怎會聯想到設計,但你知道那是生活,是日常,是記憶。

台雜一詞明顯來自日雜,但更強調在地的小北百貨。

「我們沒有改變這些雜貨的形狀,不過重新擺放過就有了新的意義。這些設計師在嘗試將過去的脈絡梳理,就已經讓一切很不一樣了。」

設計是什麼?那是一套與生活有關的、影響日常選擇的思維方式?對,如果便當模式有千種,還會不會天天都選雞腿便當?這樣就覺得似乎格子言外有意,不只是單單想談便當的事情。

只是改變擺於的方式就有了新意義,一如展場裡到處都有的來自舊紙廠的紙,變了新意涵。

提出宣言:我們可以這樣做嗎

今年文博會的主題是「在文化裡爆炸」,偏偏是主題館卻一點也不是資訊爆炸,甚至在展品上有點吝嗇。以一種質感類似牛油紙的紙品掛滿整個展場,以長短作區分空間。

格子說這些紙品是來自一家長久歷史的造紙廠「樹火紙博物館」,他們近年經歷生意下滑,但仍繼續堅持下去,他口中的「文化爆炸」其實更是讓不同的人在過去的脈絡裡一起提出新的對未來的想像,如是像紙品改變了用途變成展覽之用,就是他所提出的未來的想像。

一走過主題館,會發現眼前有六部電視,是六組不同的人在對談,他們談的就是什麼是文化,主題館的左邊掛了策展人格子,與訪談人張鐵志的介紹,然後就是那六組對談者,有龔大中聯乘聶永真,有哲學講師鄭麗君聯乘格子,也有五月天的瑪莎聯乘策展人梁浩軒,做廣告與編輯出身的杜祖業與藝術家何采柔……

展覽著重將不同的人拉在一起對話,格子與鄭麗君的對話道出了展覽差點因爆炸作為主題而腰斬。

這是一種更傾向文化的策展方式,看完了這些人怎樣看文化,接下去才是展館右手邊的各種展覽。格子說文化太大,每人說一些,文化爆炸之意也就出來了。「這不只是關於設計,更是設計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對談的人來自不同的場域,讓他們對話,讓這些有關文化、設計、時尚、音樂的對話,營造出文化爆炸。」

更喜歡格子解釋爆炸有四個層面,蘊釀、爆炸、擴散、餘燼,他說到新一代的年輕人,他在意的不止是爆炸,而是其後擴散開去的是什麼,剩下的又是什麼?格子強調:「這跟新世代在台灣崛起有關,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在社會上作出擾動,從結構上改變事件。」所以在這樣的世代,格子更傾向以議題式、美學式,而非物件式來策動這展覽。

這其實更像時代的纖維,當被放置於一個從過去炸向未來的展覽中。

兩種分裂特質的文博會

坦白說,未到主題館時,其實對各個展館裡那種文創、幸福、小確幸的表達或多或少有點膩的感覺,在工藝展館裡見到一些新生代在做的充滿生活暖度與質感的飾品與生活用具,不是不喜歡,只是步出了華山展區那幾座大倉庫後,在華山本已有的文化小店「小器生活空間」、「文青日常」看到了幾乎同樣強調溫度的產品。就覺得文創往前還得怎樣走?一如香港那些市集的盛行,最讓人記得的竟是大家互相抄襲好買的商品,而且市集在港也漸漸不那麼受歡迎。

胡晴舫2013年撰文說到壞掉的小確幸,對時代沒感。這說出了事實的一半,半年後有了太陽花學運,再半年後香港有雨傘運動,那是格子所言,新生代以他們的方式作出擾動,從結構上改變社會。但胡晴舫所言的那半事實一樣存在,由是我在整個文博會裡看到這樣的分裂:一半是有點虛無的溫暖與生活質感,一半是提出質問:我們可以這樣、那樣麼?

所以明白格子為什麼會選擇便當、小北百貨這些貼近民生的主題。提得留意的還有另一個展品,是到小學裡改變體操的跳法,「我們在學校時,老師叫我們怎跳就怎跳,也沒有發問可不可以另外的跳法?我們在想是否有令學生變得更有創意的體操?」

設計有關生活。改變從小學時開始跳的體操當然亦是設計。

創意工業的概念源起英國,說的是如何在傳統文化與經濟發展間取得平衡,透過創意,讓傳統文化增添意涵,再透過行銷包裝成為商業化的新產物,在格子的策展裡,看到出他著力在傳統的層面,在文化脈絡中去找哪兒可以著力,哪兒可以使文化產生。

今年的文博會還是確實有叫人眼前一亮的地方,上年的是「品東方」,想將台灣置於一個連結東與西的角色上,今年的是「我們在文化裡爆炸」,更著重本地的年輕力量,所以主題曲是格子與饒舌歌手Leo王跨界合作的《在18歲裡爆炸》。這樣的轉化,不能說台灣不是在思考年輕人的力量中,但制度與年輕人的爆炸力中間必然有一些矛盾與有待磨合的地方。

所以不奇怪會在文化部長鄭麗君與策展人的對談錄像裡,聽到格子說展覽差點被腰斬,因為爆炸充滿衝擊。而鄭麗君也說到「我們用當代的心情,看我們的過去,多元的記憶。」很好奇香港何時真的有一個有關創意或設計的展覽是願意正視年輕力量的衝擊力,並且不懼怕其衝擊力。

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