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負能量】計算消耗熱情,你還在堅持嗎?(上)

撰文:陳褘
出版:更新:

同事早兩日寫了一篇《我這一代傳媒人的離職潮》,Facebook收到的like數和「喊喊」比以往翻倍。早兩天找來阿鬼、苗、Reo. Ma及Curtis Li講香港時裝之死,like數和「喊喊」數又翻了幾翻。剛才強調了好幾次like數、反應數、瀏覽量,是的,這就是當今傳媒需要兼顧的數字。我們做內容時,既要重視質素,又希望內容出街後能爭取節節上升的點擊率、瀏覽量,但往往不及即食內容吸like,讓我們總是在做思想抗爭。左邊的小天使叫我堅持內容的深入度,右邊的小魔鬼卻不斷說like數才是王道。不絕地與這些數字糾纏,著實消磨鬥志,不禁慨嘆一句:炒數好過炒文呀……在這個數字大於一切的時代,悲事帶來的瀏覽量遠高於樂事。原來有那麼多人感同身受,每個人都會遇上負能量,但未必找到發洩的缺口。平常寫訪問、寫報導總希望帶出正面訊息,告訴大家事情並沒有那麼灰,但現實的問題總有許多,從現在起,希望每週能抽一點點時間來說說我們忽略了的負能量。我們當了樹洞的角色,至於讀者們要置身事外,還是take action「走負」,還是得由自己決定。

同樣地,我們接觸的獨立設計師們也在和數字抗衡。麵包與理想兩者在互想消耗,到底有多少人還在堅持?搜尋一些設計師專訪時,很多都會提及「身邊不少同事/同業已經紛紛轉行……」出現在我們視線的總是熬得下去的設計師,那無法適應這場數字遊戲的前設計師呢?早前瑞典開了一家失敗博物館,專門收藏一些失敗的「慘」品,或許我們今天也可以看看一些淡出數字時裝世界的例子。

Daydream Nation店。

Daydream Nation

前陣子旁聽同事訪問Daydream Nation設計師黃靖及黃琪,談及結束品牌的原因,還是離不開「計算」的現實。買手不斷問他們可以做多些款式嗎?可以做快一點嗎?價錢可以便宜一點嗎?不停地快、多、平,再加上快時尚品牌一年推出52季衣服,教獨立時裝設計師們如何在市場上分一杯羹?時裝終究是一盤生意,逼迫得他們喘不過氣來,於2014年結束品牌經營。

UUU...SHOOOP!!!

當我還不知道設計/fashion是條鐵的時候,常常鑽進這家店盲逛,只知道這家店賣的衣服有別於商場裡頭其他的boutique,看上去有趣得多了。但後來不知怎的這個品牌的店舖關了一家又一家,要不是同事今天提起,也想不起曾經有這麼一個香港原創設計品牌,再搜集UUU...SHOOOP!!!的資料,原來也於2014年結束最後一季銷售。

House of Chapel

既是本地設計,價錢又親民,是每次經過尖東都必行的店。從它只有一家店舖,到開設好幾家分店,又到後來只見減價未見新貨,原來House of Chapel也在2015年淡出香港市場,撤出旗艦店而轉攻台灣市場。原因並不使人意外,無非是當年fast fashion步步進逼,加上香港舖租壓力,便放棄香港市場,如今只剩嘉年威老道一家小店賣些T恤、小物。

尖沙咀DNA商場

除了獨立設計師品牌,商店也難逃命運。尖沙咀DNA商場(現今為首都廣場)曾集合了不少本地設計品牌、手作店,有如現今的D2 Place,也是當年尖沙咀必逛之地。而後來的故事,不少媒體也曾報導過,2012年業主賣盤,商戶被逼遷走,變成如今的首都廣場。在尖沙咀想找本地設計?只怕沒有門路是很難找到了。

有多少人為了理想而放棄自己的私人時間,多少人為了達標而放棄創作的自由?

在香港,這個工時長度冠絕全球的城市,有多少人為了理想而放棄自己的私人時間,多少人為了達標而放棄創作的自由。背後的兇手,還是歸究於只追求快、多、平的你我他。某天如果有更多有質素、有深度的創作與設計消失在我們視線,那只能說我們不值得擁有好東西。價錢、銷售量、速度、宣傳量,時裝行業每走一部都需要兼顧數字,再多的熱情都被理智給拉回現實了。參與其中的你們,是甚麼原因使你還能堅持?在局外觀看的你們,認為我們該放棄還是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