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一代傳媒人的離職潮

撰文:梁懿
出版:更新:

近日網上有篇文章,提到近年的編輯離職潮。一位沒開名的行家說接受不了網媒文化,因為用心寫的無人看,內容農場式的「抄考」文章卻往往爆數。記得有次我跟同事說起個別傳媒的不濟,他突破盲腸:「好像只有我們傳媒人自己很介懷,一般讀者根本沒留意。」然後,我們沉默了。

我這一代傳媒人

以往有說當記者的,得有鐵腳、馬眼、神仙肚,作為副刊記者可能好些,起碼有風花雪月的餘暇,但進入網絡世代後,千千萬萬的小編們必須要24小時on call,無止境地追新聞、求page view,除了寫文、post feed、密切留意有甚麼突發新聞可以即時抽水,就連網民在facebook留個言都要急忙回覆,每分每秒都可能要面對一個危機。

有新入行的同事說,看到文首提到的文章後身同感受,我不是不明白或不認同,只是這些意見我已看到/聽到/想到麻木了。平日無論在工作場合或在行家的facebook上,都接觸過太多類似說法。當然這也是我的自身經歷,由踩了一隻腳趾入網媒開始,內心總是幾番掙扎:你願意為page view去到幾盡?

不同年代的小編要面對不同的問題。(The Devil Wears Prada劇照)

剛過去的周日,跟相識十年的舊同事們聚舊。當中逾半數經已離開傳媒行業,原本做設計的一早看破紅塵轉行當Visual Merchandiser,原本當編輯的,有人轉做公關,有人自由身寫作,有人認真地說要謀一份朝九晚五的文員工作。雖然,我覺得80後一代(已稱不上年輕)對未來感到茫然惆悵沮喪的心態,並不限於傳媒,也不限於香港,但在本地傳媒間似乎尤其嚴重。

總覺得我們這代傳媒人,骨子裡仍有股熱誠,或叛逆基因。身邊不乏在同一家傳媒機構工作十年八載的行家,在金融海嘯時被減薪凍薪共渡時艱,好景時獲十分一個月糧作花紅再月加$300人工當恩賜。若非奴性太強,我只能說他真的很愛工作和公司。稍欠熱誠和叛逆(或者人不夠蠢),都應該早已轉行炒股炒樓炒甚麼都好。還記得有次一位公關朋友跟我說,她很詫異傳媒的人工原來那麼低,我說,這刻人工低不是問題,悲哀的是你能預計十年後都不見得人工會高。

一位公關朋友跟我說,她很詫異傳媒的人工原來那麼低,我說,這刻人工低不是問題,悲哀的是你能預計十年後都不見得人工會高。

長文沒人看嗎?

寫到這裡好像很灰?又未必。我相信凡事有周期,物極會必反(但願我夠長命)。很多次,有人跟我說他們想看到有內容的網上文章。你或會說,人家只是見你做網媒才跟你客套,我說,我雖然蠢(竟然還抱希望已經夠蠢),但在這行倒是見識過太多假來假去的嘴臉。就當打個五折,我深信有要求的讀者仍未絕種,當然,數量肯定不及那些只like & share「本周開倉!100對$100+百搭高跟鞋」或「你一定要知!10隻最多follower的明星貓狗雞鴨鵝」那麼多。

「派like工廠」的情況。(短片截圖)

昨天,一物發布了一篇人物專訪。先旨聲明,長文不代表有深度,短文都可以很精警。但聞說香港有不成文規定,長文是無人看、無人like的。大概我們都不信邪,任性地放了這篇4500字的長訪,放在雜誌可以出六版,放上網應該是在挑戰讀者底線。這篇訪問寫得如何見仁見智,但受訪者的分享我覺得很寶貴。一邊看的時候,我一邊在想,若果這篇文最終只獲小貓三數隻的like,我再蠢再天真都應該要對這行失望。結果,沒有小孩、明星、動物,這篇文章托賴反應還不錯,香港真的沒有肯讀長文的讀者?

早兩天有一段短片在網上流出,內容是一個「派like工廠」裡,兩部電腦如何控制著幾百部智能電話去讚好留言。大家追求的是這些虛幻的數字嗎?探子回報,facebook專頁粉絲在淘寶網$10已有50個,那我每月私人拿$20出來買粉絲吧。最後想跟香港讀者說,若果看到喜歡的內容,手鬆點給個like吧,別要人家執笠才走來留言說RIP。

 

梁懿,誤打誤撞成為時裝編輯,並非欠缺投入熱情,只是更愛冷眼旁觀。

更多行內行外話題,盡在【Just An Outsider】專頁

我深信有要求的讀者仍未絕種,當然,數量肯定不及那些只like & share「本周開倉!100對$100+百搭高跟鞋」或「你一定要知!10隻最多follower的明星貓狗雞鴨鵝」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