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讓日本畏懼的「慰安婦」少女像 空椅為誰留?

撰文:羅保熙 毛詠琪
出版:更新: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紀念日。提起日軍二戰暴行,中國人想到南京大屠殺,韓國人感受最深刻的想必是「慰安婦」。韓國官方與民間長年積極推動國內外關注日軍在二戰強徵「慰安婦」的問題,象徵「慰安婦」的和平少女像近年在美國多個城市豎立,激起日本不滿。韓國國內原本已有眾多「慰安婦」問題關注組織,近年還吸引了不少青年積極參與:做義工、出書、賣產品和藝術創作,喚起世人關注,即使所餘無幾的「慰安婦」在不久將來會逐一離世,勿讓後世遺下她們,忘了她們。

少女像旁邊的一張空椅,究竟座位為誰而留?(VCG)

一尊銅像激起千層浪

首爾光化門附近的新商廈群之中,有個示威帳篷屹立着。仔細看看,旁邊那個少女銅像被七色的冬衣與領巾厚厚的包裹着,生怕銅像冷病般——毫無疑問,對面必定是日本駐韓大使館。目前,這裏每周三都會有「慰安婦」到大使館前示威,到了今年剛好25 載,成為了全球持續最久的示威。

筆者從一個韓文網頁聯絡上金運成、金曙靈夫婦,他們正是設計韓國和平少女像的雕塑家。金氏夫婦說,他們的第一個少女像就是於2011年12月14日設立在日本大使館外,那時正好是第1,000次「周三示威」。由做泥土模,至上洞漆,製作少女像前後需時六個月,他們說,少女像至今在國內及國外引發的巨大迴響,都是始料不及。

轉眼數年,韓國豎立的和平少女像已有近30 座,美加地區近年亦設了四座和平少女像。兩年前,中國藝術家亦受到韓國和平少女像的啟發,於是製作了中國的少女像,製成一套中韓少女像。金氏夫婦對此心存感恩:「中國的朋友實現了我的夢想,不只是我們(韓國),而事實上更多國家如中國都有受害女性。團結就是力量,多謝你們。」

韓國國內不時有關注「慰安婦」的集會活動,當中不少是年青一代,他們反應還相當積極。(VCG)

為「慰安婦」追尋公義

為受害者追尋公義的還有新生代。2014年1 月,四名不足20 歲的韓國青年建立網誌Justice for Comfort Women,喚起對在世「慰安婦」的關注,說出她們追尋公義的困難和掙扎。瀏覽網誌的讀者來自全球80 多個國家,亦有大量日本右翼份子挖苦的留言。成員Alberta說:「每個人都知道猶太人大屠殺,已有大量關於它的研究和資訊。『慰安婦』是相似的人權問題,我想更多的人知道它。」

去年他們參與翻譯韓國作家Yoon Jung-mo (윤정모)  的書作《Touch-Me-Nots》 (푸른나무),希望此書能夠像《安妮日記》(The Diary of Anne Frank)般成為世界各地學生的推介閱讀書籍。《Touch-Me-Nots》講述一個在1910至45 年間朝鮮日治時期,一名韓國少女被綁架及淪為性奴隸的故事。計劃得到「大韓民國女性家族部」 的資助,共印刷了1,000本英文版的《Touch-Me-Nots》,並將其中一百本寄給28所學校及20個國家的人權組織、教授及政治家。這些學校包括美國著名學府哈佛大學、康乃爾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有份收到書籍的美國加州日裔眾議員本田實(Mike Honda)更回信支持他們的行動。

像這四位年輕人那樣積極關注「慰安婦」問題的韓國青年大有人在。不少海內外韓裔年輕人透過藝術表達,如設計不同的少女像、慰安婦題材的藝術展等;甚至有社企如Marymond以「慰安婦」的創作圖案製作衣服、手機殼及文具等出售,並將部分收益會撥捐關注慰安婦組織、購買示威物資和為在世「慰安婦」修補房屋。「我真想見到問題在我們失去所有在世受害者之前得到解決。」Alberta說。

四位韓國青年近年致力喚起世界對「慰安婦」的關注。(Justice for Comfort Women網頁)

誰害怕少女銅像?

專研韓國文化及歷史的澳洲學者Mohita Roman 向《香港01》說:「戰後韓國首要任務是重建國家、振興疲憊不堪的經濟,導致一些社會議題在頗長的時間內未有得到回應。」隨着國家發展步伐加快,加上1991 年老婦金學順首次以「慰安婦」受害者姿態出現,韓國終迎來討論問題的條件和契機。她又認為,韓國近年各式各樣有關「慰安婦」的活動,加上媒體配合,令不少韓國人確信這個問題必須處理;而且這不單是韓國本身的問題,這無疑是亞洲各國共同面對的歷史問題,國際社會不得不正視。

美國三藩市在今年9月豎起了三名牽手少女的紀念碑,象徵中、韓、菲三國的「慰安婦」。(美聯社)

2015 年,韓國和日本達成協議,日本政府就「慰安婦」問題承認責任,並同意向對方撥出10億日圓的「慰安婦」援助金。日方認為此舉將「最終且不可逆轉」的處理韓國慰安婦問題,但是韓國民間並不賣帳。與圍繞南京大屠殺的爭議一樣,原因離不開日本是否真正正視她的歷史責任。

對於「慰安婦」協議,有日韓關係專家一語道破:「這是兩個政府間的協議,而非兩個社會間的協議。」韓國民間抗爭未止,少女像愈放愈多。今年9月,亞裔人口聚居的美國三藩市堅立起一個紀念碑,主角為三名牽着手的少女,象徵中國、韓國與菲律賓這三國的「慰安婦」。華裔市長李孟賢上月簽字確認紀念碑為三藩市公共財產,引起來自右翼政團維新會的日本大阪市長吉村洋文不滿,威脅廢除大阪與三藩市之間長達60年的姊妹城市關係。

吉村洋文的理據與針對南京大屠殺的右翼史觀一脈相承,他在寫給李孟賢的電郵中宣稱,「(「慰安婦」)無論是人數、與日軍的關聯以及傷亡數字等,在史學家之間並無定論」。這種反應,無疑是對「慰安婦」問題存在抵賴心態,如同安倍晉三政府意圖修改或淡化教科書裏「慰安婦」的歷史論述、反對聯合國以「性奴」形容受害人等舉動,令人質疑日本是否「真誠悔改」。

一尊少女像讓日本如芒刺背,如肯誠實面對過錯,又豈會害怕?少女像旁邊放有一張空椅,引人發問:座位為誰而留?是關注問題的同路人?還是真誠悔改的日本?

上文刊載於第90期《香港01》周報(2017年12月11日)。

原文題為《少女像空椅為誰留》,現題為編輯重擬。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南京大屠殺80周年特輯專頁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2月11日星期一出版的第90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