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與凝聚 以色列如何讓離散猶太人「回歸祖國」?

撰文:黃珮瑜
出版:更新:
Pohoryles認為以色列不僅是家園,而且是所有猶太人安身立命之所。(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我的國家以色列,不僅是我的家園,而且是所有猶太人安身立命之所。我們的民族遭遇過太多迫害,其中大屠殺更是種族滅絕行為。這是為什麼以色列對於我們來說無比重要,它保護我們免受威脅。」住在以色列中部城市耐斯茨奧納(Ness Ziona)的Pohoryles是一名記者,曾經憑着大離散(Diaspora)的報道獲新聞獎,他向《香港01》解釋這個對於香港人來說很陌生的概念。

提到大離散,無可避免要先談一談歷史。對於猶太人來說,迦南地(大致是今日的以色列、西岸和加沙,加上黎巴嫩和敘利亞的臨海部分)是上帝賜給他們祖先的應許之地。公元132年,猶太人第二次起來反抗羅馬暴政,結果遭到羅馬軍隊血腥鎮壓。其後,羅馬將耶路撒冷重建成愛利亞加比多連(Aelia Capitolina),並將整個迦南地改名為巴勒斯坦。當時迦南地約有300萬名猶太人,他們被禁止踏足此地,從此四散天下,處於失根無土的狀態,被稱之為大離散。

這片上帝所賜的應許之地,上演了無數場衝突和紛爭。(VCG圖片)

公元638年,伊斯蘭教第二代哈里發奧馬爾(Umar)率領教徒佔領耶路撒冷,大批阿拉伯人遷入巴勒斯坦。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勒斯坦成為英國殖民地,當時財力雄厚的猶太人紛紛買下巴勒斯坦土地,為將來復國鋪路。及至二戰,納粹德國在歐洲各國屠殺600多萬猶太人。戰後國際社會出於同情,支持以色列於巴勒斯坦土地上復國。聯合國在沒有諮詢巴人的情況下,將巴勒斯坦一分為二,讓兩個民族共存於同一片土地上,而耶路撒冷則交由國際共同管理。

以色列自1948年復國以來,一直向漂泊在外的猶太人大開門戶,歡迎同胞「回歸」(Aliyah)以色列。不過,怎樣才算是猶太人?根據以色列的「移民法」(又稱回歸法),任何一位由猶太母親所生,或是皈依猶太教且不屬於其他宗教的人,都是猶太人,具備成為以色列公民的資格。移民法還賦予猶太人的配偶、子孫及其配偶(除卻那些自願改信其他宗教的猶太人外),移居以色列的權利。Pohoryles解釋說:「如果離散者覺得住在美國、英國或法國安全,可以繼續過原本的生活,但以色列的大門一直會為他們而開,回來與否全是他們的個人選擇。」

猶太曆以珥月5日是以色列國慶,大批民眾走上街頭慶祝國家70歲生日。(VCG圖片)

來自「美國有錢叔父」的支持

現時全球約有1,430萬猶太人,當中43%,即約615萬定居於以色列;住在美國的也有570萬,佔全球猶太人口近四成,形成最大的猶太人離散社群。在以色列立國之初,美國猶太人團體積極募捐,幫助以色列國內的經濟、軍事和社會建設。另一方面,這些團體又在國會和媒體宣傳以色列的正面形象,促使美國在許多敏感議題上支持以色列。

事實上,當初美國之所以承認以色列獨立,也要多得美國猶太裔商人雅各布森(Eddie Jacobson)向時任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努力遊說。甚至有指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決定,將駐以色列大使館由特拉維夫搬到耶路撒冷,也是因為猶太裔賭場大亨艾德森(Sheldon Adelson)在幕後發功。

美國大使館在5月14日遷入耶路撒冷,總統特朗普女兒、白宮顧問伊萬卡主持揭幕儀式。(路透社)

儘管如此,美國猶太人和以色列猶太人之間其實不乏矛盾,例如不少以色列猶太人以「有錢的叔父」來形容美國的猶太人,背後其實在揶揄他們對民族的事置身事外。以色列開國總理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曾經說過,真正的猶太復國主義者(Zionist)應該回歸應許之地建立猶太家園,而不是在彼岸吃喝玩樂。與此同時,他亦時刻防範美國猶太群體,深怕他們干預以色列內政,令以色列成為美國猶太人的傀儡政府。

說近期一點,就在去年底,以色列副外交部長霍托夫利(Tzipi Hotovely)接受當地電視台訪問時,曾公開批評美國猶太人不明白地區問題有多複雜:「大部分(居住美國的)猶太人都沒有送子女去當兵、沒有送他們加入海軍、沒有去阿富汗和伊拉克。他們大多過着舒適的生活,根本不會知道被火箭攻擊是什麼一回事。」有關言論引起廣泛爭議,被指是激化以色列和離散者之間的矛盾。

記者問Pohoryles如何看霍托夫利的言論,他說這不能夠代表普遍以色列猶太人的看法,但他亦承認以色列和美國猶太人的關係近年轉趨惡化。「大多數離散者屬於開明派,政治立場左傾。相反,以色列正不斷右傾,許多離散者對於內塔尼亞胡政府的一些宗教決定,感到憂慮。」Pohoryles說。

以色列副外交部長霍托夫利批評美國猶太人過着舒適的生活,不明白地區問題複雜性, 被指是激化以色列和離散者之間的矛盾。(VCG圖片)

開明派Natalie Portman遭右派追擊

另一個更明顯的分歧是政治意識形態,尤其是在以巴問題上的取態。不少美國猶太人一直守護猶太傳統,也很關心以色列的事務,但因為政治立場太不同而選擇抽離。

說到開明派猶太人,擁有美國及以色列雙重國籍的奧斯卡影后妮坦莉寶雯(Natalie Portman),可算是代表人物。在耶路撒冷出生、三歲時舉家移民到美國的她,曾經公開呼籲猶太人,不要偏執地放大自己的不幸,漠視同樣遭受壓迫的其他族群,甚至將悲劇加諸別人身上。最近妮坦莉寶雯再成為以色列的新聞焦點,事緣素有「猶太諾貝爾獎」之稱的創世記獎(Genesis Prize)將今年的獎項頒給妮坦莉寶雯,但她因為抗議近月有以色列士兵向巴勒斯坦示威者開槍,拒絕返回家鄉領獎。雖然妮坦莉寶雯強調自己杯葛的只是內塔尼亞胡的政策,她仍然以自己的猶太血統和根源為榮,但仍然阻止不了以色列右翼人士的猛烈抨擊,說她支持杯葛以色列的*BDS運動,更有人要求以色列取消她的公民身份。

*備註:「抵制、撤資、制裁」( Boycott, Divestment, Sanctions)是一個由巴勒斯坦團體發起的全球性公民運動,目的是向以色列施壓,迫使以色列政府停止佔領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以及尊重阿拉伯裔以色列人的平等權益。最近新西蘭歌手Lorde疑因受到BDS運動支持者的壓力,取消原本於6月上旬在特拉維夫舉行的演唱會。

妮坦莉寶雯將以色列作家奧茲的小說《愛與黑暗的故事》拍成電影,以色列因而將創世記獎頒予她,表揚她對猶太民族的貢獻。(VCG圖片)

美國猶太人和以色列猶太人之間的政治分歧,也可從他們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評價中反映。美國猶太人普遍認為特朗普有關穆斯林的言論,帶有歧視和煽動仇恨,以色列的猶太人則剛巧相反,認為特朗普明白他們面對的處境,同時有勇氣說出口。根據去年9月一項調查,77%居於美國的猶太人不滿意特朗普的表現。差不多同一時期,另一個在以色列進行的民調則發現,高達81%受訪者給予特朗普正面評價,可見反應兩極。

以色列一項民調發現,逾八成受訪者給予特朗普正面評價。(網上圖片)

總領事:一家人有爭拗不影響關係

就以色列與離散者間的關係,《香港01》記者訪問了以色列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詩愛華(Ahuva Spieler),她其中一部分工作就是充當兩者之間的橋樑。詩愛華說以色列猶太人和離散猶太人之間的關係很複雜,但往往可以用溝通來化解分歧。「我會形容這種關係就像家人,即使間中會有爭拗,也仍然很愛大家,會互相聆聽和交談。」

為了令年輕一代的離散者對以色列有更多認識,以色列政府於1994年推行「探索」計劃(Taglit-Birthright Israel),讓18歲至32歲的離散者免費參觀以色列,認識當地文化、與當地青年交流,每年約有40,000人參加這個計劃。「部分居住在外國的猶太人從未到過以色列,也從未遇過以色列人。人們總是混淆以色列人和猶太人,兩者是不同的。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至為重要,我們希望可以好好維繫。」詩愛華說。

文化交流當然有助加深彼此之間的了解,不過前提是無論當權者、以色列猶太人還是離散者,都要先放下成見和包袱,才能凝聚共識,達致和解。

詩愛華認為以色列猶太人和離散者之間的關係很複雜,但往往可以用溝通來化解分歧。(詹郭敏攝)

上文節錄自第111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14日)《猶太這個家——分裂與凝聚》。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