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藥妝】戰後「大量產+大量消費」 如何塑造新式藥店崛起?

撰文:鄭逸雯
出版:更新:

提到日本旅行,不少人最期待便是逛遍五花八門的藥妝店,驚安之殿堂、松本清這些名字如數家珍,這些人氣藥妝店近日打入香港市場更令一眾「日本迷」興奮。
從美容產品到零食、文具、家庭用品,這些店舖似乎無所不賣,集藥店、雜貨舖、化妝品專櫃與一身,為顧客提供「一站式」購物體驗......正是這個「什麼都賣」的特點,令藥妝店在1970年代誕生後席捲日本全國,迅速成長為一種成功的商業模式。

港人熟悉的日式藥妝店,在日文中其實是英語「Drugstore」的片假名音譯(ドラッグストア),以此與傳統的藥局(やっきょく,くすり屋さん)相區別,後者大多僅出售藥品、有藥劑師駐店。根據日本連鎖藥妝店協會(Japan Association of Chain Drug Stores)定義,藥妝店販賣與健康、美容相關的各種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商品。

藥妝店這一概念並非在日本土生土長,而是源自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尤其是成立於1901年的老牌連鎖藥店集團Walgreens,在1970年代成為日本一眾傳統藥舖的效仿對象。

於1901年始創於芝加哥的Walgreens,至今仍是美國第二大連鎖藥妝店。(Getty Images)

借鑒美國 保健品風潮應運而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從復興走向經濟高度成長期,各行各業時興大量生產、大量販賣。藥廠也從中受惠,集中出產當時管制較少、毋需醫生處方的OTC藥品(Over-the-counter drug,日本稱「一般用醫藥品」)。在1950年代,OTC藥一度佔據全國醫藥品生產總金額的50%以上,在全國掀起保健品風潮。

但當時政府針對醫藥品實行「再販制度」,規定銷售方必須遵照藥廠的產品定價,以防止商舖大打減價戰爭,約束藥品零售市場。這一政策的結果,自然是藥價長期高鋸不下。

日本藥妝店:日式藥妝店的最大特色是商品種類多、價格便宜,讓顧客享受一站式購物體驗。(AFP)

傳統藥舖尋求自救 與製藥廠的博弈

此時日本藥店仍然延續傳統的經營模式,特徵包括家庭式、小規模營運,主要銷售處方藥品。但眼看保健藥潮興全國,這些藥店對未來越感不安,行業內也開始出現求變的聲音。1970年代,一批傳統藥舖倣效美國的藥妝店,擴大店面、大量引進OTC藥品,力求轉型。

成立初期,這些新式藥店想方設法降低藥品售價,包括採用自由連鎖經營(Voluntary Chain)的方式,成立兩大商家聯盟(AJD、NID),在進貨、營銷等方面共進退,由此與藥廠合作,獲取更低的定價。藥店聯盟又採用「Private Branding」戰略,即是按市場需求,要求對方研發新藥,在商品生產、定價層面從藥廠手中奪回主動權。

日本藥妝店:藥妝店是不少遊客必經的「打卡」之處。(VCG)

從經濟景氣的瘋狂掃貨 

1970至1980年代,新式藥店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全國。這個時期,他們的優勢主要是商品數量多、價格低廉。1970年代早期,日本人受戰後經濟高速發展的影響,仍然對「大量消費」情有獨鍾,因此新式藥店出現後,迅速俘獲民眾的心。

但在90年代初泡沬經濟爆破後,民眾消費力下滑,消費習慣亦隨之改變。新式藥店逐漸調整營運戰略,大力擴充商品類別,接連引進美容產品、雜貨、食品,演變為今日我們熟悉的所謂「藥妝店」。除卻售賣更多種類的商品,打造一站式服務(one-stop service)的便利優勢,藥妝店也更加注重改善接待方式,例如為客人提供更多諮詢和導向服務,希望改善購物體驗。這個時代的日本人不再大把大把地花錢,令曾經風光一時的百貨業迅速萎縮,但專賣「輕薄短小」產品的便利店及藥妝店卻逆勢成長。

日本藥妝界巨頭之一、89年老店松本清(マツモトキヨシ),正是以親切待客見稱,包括在店舖安排雜技表演等各種小型活動,在社區內一步步打響名堂。1978年創立的驚安之殿堂(驚安の殿堂 ドン・キホーテ),則想到在狹窄空間擺放大量商品,營造顧客在店內「尋寶」的感覺,如今成為這間藥妝店的標誌特徵。

日本藥妝店:圖為東京一家藥妝店,商品琳瑯滿目。(VCG)

國內市場飽和 增長放緩

日本在1996年廢止醫藥品「再販制度」管制,進一步卸下藥妝店在價格方面的枷鎖,迎來自由競爭的時代,藥妝店產業更是百花齊放。到1990年代尾,日本出現逾100間連鎖營運的藥妝店。

來到今天,日本全國擁有超過2.2萬間藥妝店,銷售總額高達7.27萬億日圓, 但開始面臨網絡藥店興起、國內市場飽和等多重挑戰。有店舖瞄準人口老化時代的高齡用家市場,推出更多長者看護類產品;也有商家抓住旅日遊客激增的商機,提供遊人退稅、折扣等服務。

日本藥妝店:如今不少日本藥妝店都瞄準旅日遊客生意。(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