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浪費? 「報復式消費」的環保夢魘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上半年肆虐全球。不過,隨着疫情紓緩,各國政府開始推進重啟經濟的步伐,允許餐廳、酒吧、零售商店等重開。多份調查報告指出,政府重啟經濟勢大大刺激全球零售消費,香港政府也開始向巿民派發一萬元鼓勵本地消費。然而,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提醒,一旦消費者的消費意欲一下子被釋放,過多無謂消費將會為地球帶來可怕的破壞。

各國政府、全球媒體及民間討論的疫情焦點,現已從「如何防控抗疫」,轉移至「後疫情時期的經濟復甦」。不少人期望,疫情後消費者釋放購買力,會成為經濟復甦的強大動力。這或許就是近來掛在口邊的「報復式消費」──在疫情後瘋狂購物,釋發抑壓多時的消費意欲。當然這詞彙放諸全球,或皆能應用得着。

疫情過後,全球會否迎來一場「報復性消費」風暴?(梁煥敏攝)

經濟重啟 消費反彈

二月底,位於中國杭州的杭州大廈購物城在封城令逐步放鬆後重新營業,甫開門五小時,整個商場的實體銷售額便達到1,100萬人民幣,超越商場在去年同一時間的全日總銷售額。不只杭州,全國大小城市皆有出現類似「報復購物」的情況,不同的可能只是民眾「報復」的戰鬥力高低而已。

3月30日,在武漢市武商世貿廣場,工作人員在開門前佈置標誌牌。當日,武漢市多家商場開門迎客。(新華社)

再看日本。JCB信用卡公司參考旗下服務得到的匿名消費數據,定期發表零售業指數。日本國內零售業指數在三月份上半月至五月份上半月,以4.6%至7.6%的幅度下降。不過,五月份下半月開始,零售業指數回升,其中,餐廳、百貨公司和居酒屋的消費額錄得最為顯着的升幅。日本政府在五月中起逐步解除國內不同地區的緊急事態,陸續放寬國民的移動、出行限制。國民消費意欲回升,刺激零售消費。

澳洲聯邦銀行(The 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經濟分析師Gareth Aird在上周五(12日)發表了一份信用卡消費報告,同樣得到相似結論,認為隨着國內經濟重開,零售消費金額顯著提高。

隨着各國政府放寬出行禁令,多了人逛街購物,自然大力刺激零售增長。圖為6月15日印尼首都雅加達的消費者行經Senayan City購物商場。(AP)

消費,浪費?

疫情後,各國政府肯定會大力催谷消費,例如通過派消費券、直接派錢,刺激內銷挽救經濟。以中國為例,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截至五月中旬,中國政府派出約190億人民幣現金消費券,預期可刺激四至五倍的零售消費。

正因如此,不少零售企業一一藉此時機推出各類型促銷活動,一來希望通過促銷收入,彌補疫情下蒙受的損失,二來也是急着「散貨清倉」,務求套現挽救業務。在香港,也不難發現各處零售商店都藉減價促銷,吸引重新回到商場的消費者。

不少零售企業藉疫情紓緩、禁令漸鬆的時機,推出各類型促銷活動。(路透社)

美國也如是,例如蘋果公司藉機促銷,學生只要購買Mac或iPad產品除了享有教育優惠,還可以免費獲得一對AirPod耳機;快餐連鎖店漢堡王(Burger King)、Taco Bell紛紛推出大減價和贈送額外小吃優惠,還鼓勵顧客使用網上訂餐和外賣服務,務求令消費者深感「買得多,慳得多」,合理化消費的衝動。

當然,消費需求大幅增加、網上購物而用多了的郵寄包裝、因「貪新忘舊」添置替代品而被拋棄的「廢物」等,很容易令人忘記可持續消費、環保的理念。

若你本身正在用的電子產品沒有損壞,但同類產品正在進行促銷,會否吸引你「貪新忘舊」?(資料圖片)

在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認為「報復式消費」這個詞彙很「可怕」。「商業世界現時正在推廣這個概念,我很擔心。疫情之下,大家的消費意欲少了,但疫情過後,整個消費如果急劇上升,旅遊、購物等行為都會為地球帶來極為沉重負擔。」何漢威說道。

當整個世界都在說,後疫情時代要以消費推動「失落的經濟」時,在營商角度而言,當然能彌補疫情期間的生意損失和開支。但從環保角度,過多的購物、旅遊,無可避免地浪費了更多資源,最終演變成一場危險的生態災難。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認為,社會實在不應大力推崇「報復式消費」。(伍振中攝)

推廣「理性消費」概念

疫情逐漸紓緩,現在提醒人們理性消費還不算太遲。何漢威認為,政府正正要在這時間出現,告誡社會大眾千萬要理性消費。

「疫情這幾個月,我們就是履行理性消費(的理念),因為沒那麼多機會去購買無謂的東西……人的需求其實不是那麼大,基本東西便已足夠。」

另外,大型商業機構,尤其是疫情期間生意額突飛猛進的網購平台,制定商業策略時,也應該將減少資源消耗等環保因素納入考量,在追求商業利益之餘,同時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數個月以來,民眾的購物意欲久久未能釋放。當疫情過後,消費者能否保持理性?(Getty Images)

我們身處的香港,普遍市民消費能力偏高,在疫情過後,也會更容易墮入「報復式消費」的陷阱。在過去的日子,香港亦一直被認為是「浪費之都」。但是這場全球世紀危機,能否帶給我們一個機會,在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中,多加表現我們的理性,以及反思我們對世界、地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