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當拿——阿根廷民族英雄與拉美左翼旗幟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馬勒當拿(Diego Maradona)上月25日突然離世,作為少數配得上擁有「球王」稱謂的人,馬勒當拿天生性格反叛、口無遮攔,加上長期被毒癮酒癮困擾和醜聞纏身,令外界對他又愛且恨。成就這位結合「魔鬼與天使」般的球壇經典人物,離不開的還有其成長和時代背景,令他成為阿根廷民族英雄和拉美左翼旗幟下的一代人物。

毫無疑問,極具天賦的馬勒當拿擁有過人的足球技巧,尤如偉大的藝術家或音樂家。正如阿根廷作家Juan Sasturain表示:「馬勒當拿是一位藝術家,因為他在一無所有之中創造出一些東西。」

魏德拉將軍鐵腕管治期間,積極清除異己,成為阿根廷歷史永不磨滅的一章。(Getty Images)

誠然,阿根廷人熱愛足球,擁戴本土球王自然無可厚非。但馬勒當拿的「江湖地位」和他成長時足球和政治高度掛鈎的時代背景其實密不可分。1976年,阿根廷右翼團體以政變推翻伊莎貝爾.貝隆(Isabel Martínez de Perón)的統治,導致國家進入惡名昭彰的「骯髒戰爭」(Dirty War, 1976–1983)時期。軍政府強調必須無所不用其極地消滅所有妨礙「國家重組過程」的恐怖份子和共產主義者。

在軍政府鐵腕管治之下,逾三萬名異議份子、無辜學生自此「人間蒸發」,社會陷入恐懼的氛圍。此外,阿根廷經濟亦一潭死水,物價高漲、通貨膨漲嚴重,更發生遍及全國的大罷工和反對軍政府運動。

軍政府不惜投入巨款舉辦1978年世界盃。(Getty Images)

由於該國早於1966年經已成功申辦1978年世界盃,故當局希望利用足球作政治宣傳,也好作「足球外交」之用。軍政府希望利用世盃主辦國的身份來「重振國家精神」,並安排海軍將領拉科斯特(Carlos Lacoste)全權主持世足籌備委員會,又動用較原定多出十倍的大額國家預算來舉辦賽事。

另一個重要的事件發生在1982年,由於國家經濟不景,軍政府為轉移視線而發動福克蘭群島戰爭,希望透過從國力漸衰的英國手上奪回土地挽回聲望。但英國千里迢迢來到阿根廷家門口擊退阿根廷人,這場戰爭的失利嚴重挫敗了阿國人民的民族自尊。

馬勒當拿極具天賦,亳無疑問是球王級人馬。(Getty Images)

上述的背景也許多少說明了馬勒當拿奠定球王地位和國民英雄的種種原因。1978年,18歲的馬勒當拿橫空出世,替阿根廷以3:1贏蘇聯奪得世青盃冠軍,並獲得賽事的最佳球員獎。四年後,馬勒當拿首次出戰世界盃決賽周,結果阿根廷於第二輪分組賽中分別敗於意大利和巴西腳下,而馬勒當拿在對巴西的比賽中,更因踢對方的球員被紅牌趕離場。

1986年,以26歲之齡第二度挑戰世盃的馬勒當拿終於迎來人生最重要的「表演舞台」。其中,面對仇敵英格蘭的半準賽中,馬勒當拿分別憑藉「上帝之手」和精湛的盤球技術擺脫對方多名球員和守門員將球送入網窩,個人入兩球以2:1淘汰對手入四強。最終阿根廷在該屆決賽以3:2擊敗西德,第二次捧起大力神盃。

對仇敵英格蘭一役,馬勒當拿的「上帝之手」成為無數阿根廷人津津樂道的一刻。(Getty Images)

當屆,馬勒當拿憑一己之力上演擊敗英格蘭的「復仇記」,可謂贏盡阿根廷上下民心,也解釋了阿根廷贏得該屆世盃非凡的象徵意義,也為馬勒當拿冠上了民族英雄的光環。

飲水思源 化身拉美左翼旗幟

馬勒當拿的「江湖地位」並不局限於阿根廷國內,對於整個拉丁美洲地區而言,這位出生於布宜諾賽勒斯貧民窟的傳奇球星,亦是區內重要的左翼政治旗幟。因為縱觀其一生,他從未忘記自己的出身,始終如一的和底層民眾一起。或許也是兒時的成長經歷,塑造了馬勒當拿的兩極個性,一方面離經叛道、蔑視權貴、活像個流氓;另一方面則飲水思源、堅毅,革命者的特性。

馬勒當拿率領阿根廷捧起大力神盃的意義非凡。(Getty Images)

雖然馬勒當拿成名後的90年代曾一度支持右翼勢力,但他很快便發現右翼的政治立場與自己的出身和性格特點不符。馬勒當拿雖然政治理念鮮明,但他自知不是參政的材料,故從未參政,連議員也沒當過,亦沒從屬任何黨派。唯一一次擔當政府職務,可能是2010年德時任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Cristina Fernández de Kirchner)邀請他出任榮譽性質的體育國務秘書。

不過,有鑑於馬勒當拿球王和民族英雄的名氣,阿根廷政客不論左派和右派,均希望邀請對方參加選舉造勢。此外,由於南美足球與政治聯繫的密切程度超過了所有地區,拉美不少政客過去也希望能拉攏馬勒當拿,爭取這位家傳戶曉的大人物支持。

馬勒當拿在政治上的參與主要靠攏區內左翼領袖,他本人亦經常發表左傾的言論。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環,便是他的反美精神。承接拉丁美洲的反美傳統,馬勒當拿對於美國有着濃烈的抗拒情緒。馬勒當拿不准女兒看荷里活大片,他曾豪言說:「在你們的爸爸面前,那些美國怪物都不算什麼英雄。」此一極度反美的作風令他與委內瑞拉強人領袖查韋斯(Hugo Chávez)友好,成為堅定的拉美左派政壇兄弟。

馬勒當拿生前最喜歡的一句說話來自哲古華拉(Che Guevara)語錄,「在革命中,一個人或者贏得勝利,或者死去。」此外,馬勒當拿與古巴另一位革命領袖卡斯特羅(Fidel Castro)熟稔,他更可說是馬勒當拿生活上的導師和政治上的領路人。在球壇生涯後,馬勒當拿因吸毒問題漸漸走下神壇,到2000年代初,已屆中年的馬勒當拿被卡斯特羅接到古巴哈瓦那進行戒毒治療,這段期間卡斯特羅更扮演着馬勒當拿「嚴父」的角色。

馬勒當拿若不踢足球,或許也可以從政?(Getty Images)

馬勒當拿後來說:「我幾乎喪命,那時候阿根廷很多醫院都不想醫治我,覺得我是個麻煩人,是卡斯特羅在夏灣拿為我打開了一扇門。」因此,馬勒當拿右臂上紋有哲古華拉的頭像,左邊小腿則紋有卡斯特羅頭像。

2008年紀錄片《馬勒當拿》的導演Emir Kusturica曾如此評價這位阿根廷球王,他說:「如果沒有成為一名足球運動員,馬勒當拿一定會成為一名革命者。」

馬勒當拿離世,令不少阿根廷人紛紛透過紋身來紀念這位國家民族英雄。(路透社)

綜觀足球歷史,沒有多少人能配得上球王的地位。在當今球壇中,即使強如美斯(Lionel Messi),即使他能在退役前再一次為阿根廷贏得世盃,也無法複製馬勒當拿的成就和江湖地位。或許可以說,馬勒當拿的離世正式宣告一個時代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