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軍援・一|毛鄧習方針迥異 中國軍力在非洲悄然躍進

撰文:褚文 許陳品 吳迪
出版:更新:
在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昨天還和你一起踢正步的非洲留學生戰友,明天可能就是某個國家的高級將領甚至總統。

近來,伴隨着這句話,「石家莊究竟為非洲培養了多少將軍」的話題在內地成為一時熱話。網友突然發現,以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中國國防大學、南京陸軍指揮學院為代表的一批中國軍事院校,在過去數十年中,為非洲多國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

中國和非洲之間遙遠的聯繫,除了被國際社會日益關注的經濟聯繫外,亦是冷戰以來中非從軍事人才培養、軍事援助、軍火貿易、維和、護航等源遠流長的軍事交流——某種程度上,它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的縮影。

不同時期中共領導人對非洲軍事合作的態度不同(點擊大圖瀏覽):

建政之初「一邊倒」 無暇西顧

台灣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科研究所(今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游智偉指出,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建政之初,不僅承受國民黨「反攻大陸」的威脅,及其不斷騷擾東南沿海的軍事壓力,還受冷戰初期美國陣營激烈反共的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影響,於是選擇無條件向蘇聯靠攏的「一邊倒」戰略,高舉反帝國主義旗幟、聯合蘇聯共同對抗美國。即使周恩來在1955年萬隆會議上揭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與第三世界國家的交往方針,但在實際行動上並未積極與第三世界國家創建外交關係。

1955年至1958年,中國對非洲的工作方針有所改變。華東師範大學世界史博士蔣華杰概括為「積極開展、穩步前進、細水長流,政治大力支援、經濟援助量力而行」,簡而言之就是「緩步前進、政熱經冷」。綜觀1950年代,中國提供的對外援助(無償援助、貸款)總數僅40.28億人民幣,非洲國家所佔份額甚少,只有阿爾及利亞、埃及、幾內亞等國接受了數千萬的資金與物資援助。至1960年以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非洲的邦交國也僅有埃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蘇丹、幾內亞寥寥5國。

「兩個拳頭出擊」 令人心驚的國際孤立

到了1958年,因蘇聯要求在中國沿海創建由蘇聯擁有、控制的長波電台,期望創建兩國的「共同聯合艦隊」,還想租借潛艇基地,但毛澤東認為這是蘇聯想要控制中國的企圖,予以嚴詞拒絕。中蘇高層齟齬不斷,關係急遽惡化。

及至1960年7月,蘇聯照會中國,決定撤回在中國的專家,撤銷一切與中國簽訂的援助協議,中蘇關係全面決裂。

在當時冷戰壁壘分明的大環境下,中國迫切需要劃定自己的國際空間。值此時,轟轟烈烈的反殖民、民族獨立運動正在非洲大陸上演,而這也為中非提供了絕佳的合作契機。

2016年11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範長龍對坦桑尼亞進行正式訪問,範長龍會見了坦桑尼亞總統馬古富力(John Pombe Magufuli),並參訪了坦軍部隊和院校。圖為範長龍檢閲坦桑尼亞國防軍儀仗隊。(中國國防部官網)

支持民族獨立 毛澤東:「中國不做軍火商」

1950年代,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世界各地對社會主義、反殖民、民族解放的熱情空前高漲。念及於此,以及彼時中國同時與美蘇兩大陣營交惡的冷峻地緣政治現實,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國際理論,積極支援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輸出革命。

註:毛澤東在同時與美蘇交惡的背景下,根據二戰後國際關係的新格局,劃定「三個世界」國際觀。其中:
第一世界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
第二世界指於地緣政治上依附於兩大陣營的工業化發達國家,如英國、日本、德國、捷克、加拿大、澳洲等;
第三世界指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和未開發國家。

在此背景下,毛澤東以「兄弟國家和獨立國家的人民付出很大代價,中國不能要錢」為由,多次表示中國不做軍火商,而是在進行無償軍事援助的同時,着重「支援民族獨立運動,爭取中間地帶」,讓非洲在「美蘇兩大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之外有第三種選擇,更是為中國劃定亟需的國際空間。

因此,直至1985年,中國對非洲各國提供的軍事援助絕大多數都是無償性質,並鑑於自身資金缺乏和軍事工業能力的不足,毛時代的資金援助極為有限,至於軍事援助,雖然也包括輕型武器,但主要體現為對非人員的培訓。自1964年到1985年,中國向以阿爾及利亞、坦桑尼亞、剛果(金)、贊比亞、馬里為主的19個非洲國家派遣了226批、3,418名軍事專家,訓練出1.7萬名士兵,還接收非洲各國3,022名軍事學員。

此外援助方式還包括派遣農墾隊、工程隊、醫療隊等,以「投資少、收效快、質量好」的原則,為各國援建工業和基建項目,包括提高農業產出、建設坦桑尼亞-贊比亞鐵路等。

中國武器出口非洲多國(點擊大圖瀏覽):

+5

在此過程中,相較於美蘇為非洲各國所提供的援助資金,中國可謂杯水車薪,技術援助方面也不成熟,提供的機械設備不如美蘇先進;且由於當時高漲的革命熱情,中國支援者們不但向非洲同僚傳授技術,亦不乏灌輸無產階級革命觀的情況,致使非洲新興國家領導人的不滿。再加上中國援助人員的無神論思想,也令他們與信仰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的各國人民產生過一定衝突。

但整體而言,以「反帝、反殖、反霸」為原則的無償援助,為中非創造了不少延續至今的成果。如2014年10月,在中國與坦桑尼亞「超越—2014」海軍陸戰隊聯合訓練中,坦軍不僅用的全是中國製裝備,將領用山東口音喊出中文的「開始」,亦完全展現出自己留學中國的經歷。這是由於坦國軍方長時間將優秀軍官送至解放軍的石家莊高階步兵學校(後為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今國防大學聯合作戰學院)受訓,讓坦國軍隊有着「東非解放軍」的稱呼。

國內外環境皆變 鄧小平改弦更張

毛時代落幕後,鄧小平宣示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國內生產力。美國亦尋求與中國交好共抗蘇聯,中美關係大幅改善甚至建交。國內小環境和國際大環境之變化,令鄧小平主導的中國對外軍援政策發生巨變。

1980年代,過往的無償贈送成為歷史,改為根據不同情況收成本費、以物易物、無償援助等三種方式,並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從嚴管控,除特殊情況外,不再無償提供耗資巨大的軍事裝備。中方逐步減少或中斷對外無償軍事援助專案,並逐步增加對外軍售的規模。

在其後至今的30餘年間,中國向非洲多國提供諸如殲擊機、坦克、步戰車、護衛艇及單兵裝備。其中尤以殲-7系列殲擊機、K-8教練機、WZ551裝甲車族最為廣泛。這其中,埃及、坦桑尼亞、阿爾及利亞等非洲國家成為購買中國武器的大戶。

尼日利亞裝備的中國造先進武器(點擊大圖瀏覽):

+4

習時代:中非軍事合作再次轉型

而自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以來,各種高端化、體系化的中國武器更頻繁在各大裝備展會出現。如今中國對非洲各國出口的主力裝備包括「梟龍」殲擊機、不同型號的護衛艦隻、發射大口徑火箭彈的多管火箭炮,以及「彩虹」、「翼龍」系列無人機。不少先進裝備直到參戰後才得以公開。如在2020年底的埃塞俄比亞內戰中,外界才驚訝發現該國已裝備中國造的AR-2多管火箭炮和M20大口徑火箭彈;尼日利亞的CH-3A無人機在作戰中墜毀才為人所知。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曾在2020年底發佈報吿稱,2019年全球前25大軍火商在當年的軍事裝備和服務貿易總額達到3,610億美元。其中美國以61%的份額佔據榜首,中國的4家軍火商(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中國北方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以16%的比例佔據第二,遠超其後的英(7.5%)、法(4.2%)、俄(3.8%)等國。

當然,軍售的轉變只是其中一環。中國與非洲的軍事合作已經又一次發生巨變,不再似以前那樣出售武器、派遣軍事顧問和提供軍事訓練,而是随着中國國民、企業利益的擴張,因應中國國際責任的加重,愈發轉向和平及安全領域。

如今中非的軍事合作在於共建「一帶一路」、維護治安、聯合國維和、打擊海盜與反恐等領域,實為整合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在內的全新戰略部署。而以東非吉布提海外軍事基地為例,中國在不斷向非洲提供尖端武器的同時,為保護在非的經濟利益,中國軍隊也開始進駐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