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十年一遇沙塵暴源頭 蒙古國治沙為什麼這麼難?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15日,中國北方城市迎來一場十年來最大的沙塵暴。沙塵暴的源頭——蒙古國南部的沙漠上引起持續數日的強沙塵暴、暴風雪天氣,造成該國包括一名5歲兒童在內的10人死亡、11人失蹤。高溫、乾旱加上春季的蒙古旋風的共同作用促成了此次極端天氣,但令人震驚的景象或許並非偶然。氣候變化下蒙古的嚴重沙化、政府面臨的治沙難題,為末日般的災難景象埋下了伏筆。

沙子從何而來?

此次強沙塵暴的發源地,為蒙古國南部橫跨7個省份的戈壁沙漠。這塊蒙語之中的「無水之地」,地處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平原之上,在歐亞大陸的腹地佔據了一片1,600公里長、500至1,000公里寬的廣闊領土。

由於陸地相比海洋溫度升降更明顯,一到冬天,冰冷的大陸與溫暖的海面之間就會形成熱力差異,繼而產生從冷空氣聚集的陸地高壓區吹往大海的穩定氣流,於是有了位於這塊世界最大陸地中心的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北半球四個最主要的季節性氣流活動中心)。到了春天,大陸與海面溫度差異變小,大氣環流變得不穩定,戈壁上的沙土便容易被捲起,隨着高壓氣流南下。

據新華社報道,本月13日以來,蒙古國部分地區風速一度達到每秒30至34米,北部地區形成暴風雪,南部的戈壁草原一帶則出現強沙塵暴。

除了沙源和風力外,當地的氣溫和降水亦是造成沙塵天氣的重要因素。氣溫高、降水少,便會使得地表沙土格外鬆散。根據中國環境氣象中心主任張碧輝的分析,此次沙塵暴發生前,蒙古國氣溫普遍偏高5-8攝氏度,且大部分地區近期降水稀少,綜合較強高壓氣旋的影響才有了十年一遇的最強沙塵暴。

沙化的蒙古國

儘管規模和強度都屬罕見,但這種沙塵天氣並不全然是偶然事件。

在2020年11月發布於《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通過調查近260年來的溫度和土壤濕度記錄,發現這一區域在近20年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極端高溫、乾燥天氣頻發的傾向。

2012年,蒙古國南部的隔壁沙漠上,一個畫有駱駝圖案的路標立在公路旁。(Getty)

研究人員指出,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該地區極端的高溫事件讓土壤水分蒸發量嚴重,且長期高於區域降水量,這種缺水狀態使得土壤無法對異常高溫起到緩解作用,因此又加劇了熱浪現象,如此形成惡性循環。而這種危險的趨勢很可能代表着一個不可逆的環境變化的開端。

蒙古國政府數據顯示,自1940年有系統性記錄以來,該國平均溫度上漲2.2攝氏度,達到全球1880年以來平均溫升(0.85攝氏度)的三倍之多。且進入 90 年代中期以後 , 蒙古全國範圍內降水明顯減少 , 氣候趨向於乾旱化,更造成大片水域縮減。根據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研究,1980年至2010年間,蒙古高原上的湖泊面積從4,160平方公里減小至2,900平方公里,萎縮了近30%,境內共63個湖泊徹底枯竭。

全球暖化造成的異常高溫和乾旱,使蒙古的沙化愈演愈烈。

在全球暖化的背景下,蒙古國的治沙工程舉步維艱。政府於1996年通過了國家防治荒漠化綱領,成立國家防治荒漠化委員會,並逐步建立了沙塵暴氣象監測系統和環境保護法律、投入近2,500萬美元在防沙治沙項目上,但成效甚微。在中國西北治沙十餘年的生態保護行動者馬俊河在接受《財新》世界說提問時表示,從經驗來看,降水量的減少對於任何地區都是無法挽回的難題,並非人力所能輕易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