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旅遊三巨頭鼎立 國際市場的航天探索狂熱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維珍集團(Virgin Group)創辦人、英國富商布蘭森(Richard Branson)順利乘坐自家太空探索公司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的團結號太空船(VSS Unity)安全回航,完成探索太空邊緣任務。
維珍銀河首創先河,正式開啟商業太空旅行序幕。在可見將來,與太空探索相關的形形色色商機陸續出現,勢將成為市場追捧的新浪潮。

布蘭森升空後,市場立即將目光放諸在維珍銀河,周一盤前股價一度攀升近12%,惟維珍銀河隨即公布增發新股消息,股價隨即一度暴跌逾17%,創一年多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惟今年以來至今股價仍累計錄得75.3%升幅。

《華爾街日報》報道,維珍銀河周一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申請發行新股增資,預計集資不多於5億美元,所得款項全數用於開發其太空船隊等營運及擴展目的。

+3

維珍銀河早於2019年已透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形式登陸紐交所,成為全球首間公開上市的商業太空旅行公司,成功引起市場對未來太空探索產業商業價值潛力的確切關注。今年6月初,外媒報道維珍銀河子公司、專注於衛星發射業務的維珍軌道(Virgin Orbit)亦正在籌劃通過SPAC上市,估值約30億美元。

圖為2019年10月28日,維珍銀河公司創辦人布蘭森於公司首次公開招股前於紐約證券交易所外面準備合照。(AP)

三巨頭鼎立

顯然地,近年來積極佈局太空探索事業的,當然不只有維珍銀河一間公司。無論早已在某領域獨佔鰲頭的商業巨頭,或是手握新興前沿科研技術的初創企業,都希望最大程度地在資本市場圈錢擴張,務求儘快在太空探索市場上分一杯羹。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推算,在2040年前,全球太空經濟產值能夠從現在的3,500億美元,攀升至超過一萬億美元。其中,中短期商機方面很大部分會來自涉及衛星寬頻通訊的基建。大摩預計,2040年前全球太空產業約一半產值增長,將會來自衛星寬頻通訊(見下圖),最理想情況甚至可能會達到產業的七成產值。

(Source: Haver Analytics, Morgan Stanley Research forecasts)

這些衛星寬頻通訊涵蓋一切依賴位於太空低軌道的衛星群傳送頻率的任何媒介工具,包括電視、電台、互聯網等所有數據傳輸。一旦這些衛星網絡日後鋪設完成,將能讓用戶不受地面基礎設施影響,享用高速網際網路。由於這些低軌道衛星群覆蓋面廣,而且不限地理限制,所以將大有可能覆蓋到以往傳統地面寬頻網絡無法覆蓋的地方,而且還可以突破一些現今因人為因素而存在的網絡封鎖限制。

上述提到的維珍軌道,其公司業務便是集中在小型衛星發射任務。

談到太空低軌道衛星群,也不能不提到Space X目前正在建設得如火如荼的「星鏈」計劃(Starlink)。從2018年開始,Space X便陸續透過其研發的Falcon 9火箭,多次搭載小型通訊衛星送入太空低軌道。雖然Starlink投資甚鉅,但Space X預計它未來可為公司每年帶來300億美元的回報,得以用作擴充Space X日後探索外太空,尤其在月球和火星的研究事業。

「星鏈」計劃在2024 年底之前部署12000 顆衛星。(SpaceX)

通過利用可重用火箭,目前發射一枚衛星的成本已由過往的2億美元,大幅下降至6,000萬美元,業界預期未來可望將成本加以壓低到500萬美元,而日後小型通訊衛星投入量產後,每枚的建造成本可望降低至50萬美元。

星鏈目前已發射衛星的實時定位及地球控制站的具體位置,在網上一目了然,透明度頗高。(Space X)

至於亞馬遜創辦人貝索斯(Jeff Bezos),也有開展類近的衛星鋪設計劃,名為「Kuiper」,並將獲得來自亞馬遜超過100億美元投資。今年初,貝索斯與馬斯克(Elon Musk)已經因Kuiper和Starlink爭奪低軌道衛星群安裝位置而隔空交火。衛星寬頻尚未普及,已有這種爭拗,可見將來各路科網富豪爭奪衛星網絡商機之競爭,勢將更加白熱化。

「人們對數據的需求正以指數級速度增長,而進入太空的成本正在以幾個數量級速度下降……我們相信(高速衛星網絡)最大的機遇是為全球未得到互聯網服務的地區提供網絡接入。而且,自動駕駛汽車、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實境和網絡影片等數據傳輸需求,人們對寬帶的要求會愈趨提高。」摩根士丹利證券分析師Adam Jonas說道。

貝索斯(Jeff Bezos)旗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Blue Origin在德州有發射場和科研基地。它亦有在佛羅里達州(Florida)投資,興建另外一些發射場和相關基建。(Getty Images)

除了備受看好的衛星行業,還有其他輔助技術和副產品,同樣受到市場青睞。多間新創企業近年來同樣受到眾多私募投資者,乃至各路基金管理巨頭、投資銀行入局提供資金支持。

例如專注於研發低軌道太空殘骸(即「太空垃圾」)監測雷達的LeoLabs,先後獲得港商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Insight Partners等參與融資。

LeoLabs的太空殘骸雷達監測地圖。(LeoLabs)

又例如總部設在「新矽谷」德州奧斯汀(Austin)的新創企業Slingshot Aerospace,它收集大量來自衛星、飛機和無人機的數據,利用VR虛擬實境技術創造出一套模擬及測繪系統。

去年10月,Slingshot Aerospace與新成立的美國太空軍簽訂合約,將為軍隊提供VR太空模擬系統作訓練之用。美國太空總署、美國空軍、軍工商波音(Boeing)和諾格(Northrop Grumman)亦有與Slingshot Aerospace參與合作研發項目。Slingshot Aerospace並已從Techstars Ventures、ATX Venture Partners等處募集了接近2,000萬美元資金。

還有各類型專注不同精細範疇,但同樣與太空經濟產業相關的初創企業多不勝數,這些都可以寄望為國際資本市場帶來新一波潛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