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信徒・一|從鄉村到大眾 疫情激發美國「末日產業」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2012年瑪雅預言中的末世沒有降臨,瑪雅學者更紛紛闢謠稱其是對瑪雅文化的徹底誤讀。曾經傳遍世界各個角落的末日論最終只成為了電影導演、科幻作家們創作的靈感來源。然而,近十年時間過去,末日論者卻不減反增。在美國,大量為末世而憂的人們掀起一股「末日準備」(Doomsday Prepping)風潮。
傳統上,聚集在美國廣大鄉村地區的「生存主義者」們近些年蔓延至矽谷企業家圈子,卻始終停留在主流視野以外。直到新冠疫情的到來,末日準備從一種小眾文化迅速擴張。可存放50年的「生存食物」在網上引發熱議、「末日準備」專賣店供不應求,2017年時年產值已達數十億的產業進一步膨脹。活在疫情下的當天,美國民眾如何為末日做打算?
(此為「末日信徒」專題報道之一)

Lisa至今仍記得2008年那場金融危機給她一家人及周邊社區帶來的衝擊。她的丈夫在鳳凰城(Phoenix,亞利桑那州首府)運營一家承接電力工程項目的公司,「在2008年末到2009年初,我們的商務電話突然沒了動靜。而從前我丈夫通常每天能接到20、30甚至40通電話。可突然間,一通電話都沒了。」她對《香港01》記者說道。

和許多美國人一樣,這位原本生活安逸、典型的美國郊區全職母親(suburbon mom)突然意識到,這一切都可以迅速瓦解。「到處都在裁員,只要看看我生活的街區,就能看到新聞中的狀況發生在和我一樣的人身上。太多善良的、勤懇工作的人們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失去工作、房子和財政保障。」Lisa憶述。

2008年,Lisa所在的鳳凰城成為美國次級房屋借貸危機的主要城鎮,房價在2005至2011年下跌55%,造成許多房地產開發商廢棄開發中的房產。圖為2013年,房屋市場重新回暖,鳳凰城開始建設新房產。(Getty)

這一時期,Lisa開始思考「我能做些什麼來更加積極主動(去面對潛在的危機)?」Lisa說,當時有成千上萬像她一樣的普通美國民眾開始接觸並了解如何為末日做準備。

在Reddit上,r/Preppers forum論壇自2010年成立到現在,已經有了超過26萬成員,討論內容從雨水淨化成可飲用水、槍械、prepper社群的常見用語到殘疾人士的「準備方法」等應有盡有。Prepping(末日準備)這一名詞也成為媒體、學者關注和研究的文化現象。

據《經濟學人》雜誌今年9月報道,《地堡:打造末日工程》(Bunker: Building for the End Times)一書的作者、美國社會及文化地理學家Bradley Garrett估計,當今世界範圍內約有2000萬「準備者」,當中可能有500萬至1,500萬在美國。

在貝爾法斯特法斯特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教授《天啟!世界末日的歷史與人類學理論》的歷史學家Crawford Gribben則認為,估計參與「末日準備」活動的人群數量是不可能的,他在接受《香港01》採訪時表示:「大多數會貯藏食物之類的人都不願意和陌生人探討這些事情。」

但學者們均同意,這一文化在美國尤其突出。

歷史學家Crawford Gribben在貝爾法斯特法斯特女王大學教授《天啟!世界末日的歷史與人類學理論》這門課,並曾著書:《Survival and resistance in evangelical America》。

如何為末日做準備?

2008年,Lisa試圖在網上搜集相關資訊時,Prepping一詞尚不存在,「準備者」(prepper)這一群體當時普遍被稱作「生存主義者」(Survivalist)——他們生活在地廣人稀的鄉村地區,擁有一片蔬菜園、自給自足,在家教育孩子,儘可能的在當地生活,並對外來者保持疑心。Gribben認為,「生存主義」文化的起源很難追溯、界定,但他認為這種文化是在冷戰時期才真正出現飛躍式的發展,尤其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一美蘇之間的核武器軍備競賽,令美國人感到「核子冬天的危險」。

幾十年後,當Lisa和其他謹慎的美國人試圖為新的危機事件做準備時,他們所找到的便是各類頗為激進的「生存主義」網站和論壇,上面充斥着什麼樣的宅邸能夠承受步槍槍火、如何在野外生存、依靠打獵營生等各類叢林生活技能和更加極端的「末日想像」及相應的應對方案,「而我只是一名家庭主婦......那與我的生活方式完全不符。」

2008年開始接觸prepping的Lisa如今已經是一名資深prepper,她創建了自己的網站thesurvivalmom.com,並向更多人分享她的知識和經驗。(網站截圖)

所幸,由於摩門教會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後就開始宣揚「自力更生精神」(self-reliance)和生存主義觀念,教導信徒為危機準備,Lisa最終得以在許多摩門教的網站上找到了更適合她和她的家人的方案,這些早期的探索加上多年實踐,讓Lisa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系統性的對策:

食物儲存:任何人都應該有30天或以上的儲備糧(各類做了防腐、密封處理的罐頭食品如罐裝湯、吞拿魚、雞肉等,50磅左右的大米等)

可飲用水:2加侖(約合7.6升)的可飲用水儲備;知道燒水、使用消毒劑這兩種基本的淨化水方法(紅十字會在處理缺水情況時,會同時採取這兩種方法)

住所設施:取暖、降溫等在斷電時能應對寒冷或高溫等天氣狀況的設施、光源等等。

日常緊急工具包(Lisa稱之為everyday carry):在私家車普及度很高的美國,在車上配備一定量的燃油及各類物資十分重要,但換作在香港,就可能需要一些可隨身攜帶的東西,比如剪刀、兩到三種不同尺寸的刀片以及一種可以充當螺絲刀的利器、能夠幫人體補充水分的維他命C、兩三種不會融化、能補充能量的零食(如軟心糖豆、硬糖果等)

除了多方的資料搜集,這些用了Lisa十多年時間積累下來的方案、做法還借鑑了現實中的情況:

四年以前,美國有一場非常嚴重的颶風(Hurricane Michael),(災後)很多人沒有水喝。我們一下子從21世紀的這種非常便利的生活,進入一種連水都沒有的處境,這個現象非常奇妙。
Lisa的網站上,從最基礎的prepper入門手冊到應對斷電的26種方法,圍繞普通家庭為危機做準備的需求做了非常詳細的介紹。(thesurvivalmom.com)

主流化:「末日準備」產業迎來春天

Lisa還把這些多年沉澱而來的知識和經驗分享到了自己的網站:thesurvivalmom.com上,算是「末日準備」的早期開荒者。2012年,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推出了一檔叫做「末日準備者」(Doomsday Preppers)的真人騷,儘管因對於「prepper」這一群體狹隘的呈現而受到批評,第一季播出後當即成為頻道歷史上最受歡迎的節目,末日準備者一詞也正式進入主流視野,吸引了更多民眾的關注,如今,theprepared.com、uspreppers.com等類似的網站、論壇層出不窮。

Gribben認為:「現代的準備者運動(prepping movement)更多的是一種網絡現象,受到過去15年左右的時間裏的許多危機事件的驅動。」

金融危機後的經濟大蕭條,颶風卡特里娜等一系列嚴重的氣候災害,特朗普當選後等引起的各派危機意識,這些都推動了prepper群體的不斷壯大和多樣化。像Lisa一樣的普通郊區中產、華爾街的對沖基金經理、乃至矽谷的科技精英們,越來越多超越固有階層和地域的人們開始加入末日準備潮。

銷售「末日食品」的企業Wise Co.的CEO Aaron Jackson曾對彭博社表示,他估計美國的「末日產業」中,單計「生存主義食物」每年就可達到4億美元(約合31億港元)的產值。他本人的公司年度銷售額亦在短短4年間增長一倍有餘,在2017年年度達到7,500萬美元(約合5.8億港元)。採訪當時尚值2017年,震動世界的新冠疫情還未到來,彭博社報道中援引產業分析指,截至當時只有2%的美國人會購買生存食物。

雖然2020年及其後的相關數據不足,但產業顯然迎來了爆發式增長。許多常年做末日生意的企業面臨售罄、貨源不足的情況,新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銷售雙向無線電通信設備、各類刀具、應急工具包等各類產品的電商Doomsday Prep早在2012年就已經成立,老闆David Sanders去年對Wired記者說,由於新冠疫情,他們的庫存非常緊張,訂單最長已經排到了幾個月後的夏天:「太瘋狂了。(這個情況是)前所未見的。」

自力更生的美國之魂

氣候災害、大流行乃至政治動盪和經濟衰退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發生,末日準備文化亦然。Gribben表示:「如今生存主義文化無處不在,但他們在美國尤其突出。」一部分是因為美國有着便於獲取武器以及其他各類的設備的條件,以及廣大的空曠的領地,因此人們可以到這些與世隔絕的地方生活,這些因素末日準備成為切實可行的選擇。

但更深層的原因或許是美國人對於「自力更生」的堅定追求。「生存主義文化觸碰到美國精神(American psyche)當中非常基本的元素:自給自足、浪迹天涯的生活以及對政府不信任」Gribben如此評價美國的末日準備潮。

「如果你認為(在發生了一些事情的時候)會有人來照顧你,那你可能就不會成為一名prepper。」Lisa認為,經歷了新冠疫情後,許多人意識到了生活可以頃刻之間改變,他們不希望在這種情況下要依賴紅十字會等組織的援助,人們都應該意識到「沒有人會來營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