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後心悸、疲勞纏身、不舉、腦霧 長新冠治療法何時有解?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53歲的前小學教師Sandi Zack,於2020年底感染了新冠病毒,如今她仍然因為極端疲勞、頭暈、疼痛和心悸等症狀而無法工作。在嘗試向不同的專家尋求幫助、使用包括類固醇等調節免疫系統和減退炎症的藥物,以抗抑鬱藥氟伏沙明等多種藥物後,但症狀都沒有消退。在疫情持續下,上述的長新冠病徵越發惹人關注,同時相信也是醫學界未來注意力的重要範疇。

新冠疫情已經進入第三年,疫苗和治療藥物雖然都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問世,但在長新冠的治療方面,研究人員和製藥商尚在起步階段。根據《路透社》綜合全球臨床試驗數據庫及與十多位科學家的採訪發現,目前就長新冠正在進行的測試藥物的臨床試驗不到20項,其中更只有少數經已進入早期試驗階段。

由於人們對長新冠的認知仍然不足,且病症多達200種、加上難以捉摸,科學家認為有關研究及藥物的開發將十分耗時。Zack表示:「我們都還在這裏盼望和等待着。」

長新冠問題引起全球關注。(Getty)

目前,英國葛蘭素史克藥廠(GSK)、美國維爾生物科技公司(Vir Biotechnology),和美國生物製藥公司Humanigen已經在尋找可能的治療方法,與研究人員討論就使用既有的療法治療長新冠進行試驗。輝瑞(Pfizer)和瑞士羅氏製藥公司(Roche)在內的其他公司則表示他們對長新冠療法有興趣,惟不會詳細說明計劃。

「長新冠」是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將「長新冠」——亦即新冠病毒的長期影響或後遺症——定義為發生在初始感染後三個月內出現、並持續至少兩個月的症狀,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當中最常見的症狀為疲勞、呼吸急促、認知功能障礙、胸痛、抑鬱、不舉、焦慮及「腦霧」形成的記憶力和注意力問題等。染病者無論輕症或重症,約有10%-20%出現可能是長新冠的症狀。按全球近5億宗確診案例計算,相當於5000萬至1億人可能患有長新冠。

另一項香港理工大學上月發佈的研究結果則顯示,在本地5間醫院的118名患者中,有逾四成人在確診後的六個月到十二個月仍然受疲勞、下肢肌肉乏力等「長新冠」的症狀困擾。

長新冠發生在初始感染後三個月內出現、並持續至少兩個月的症狀,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Getty)

在等待針對長新冠的藥物研究期間,英國的NHS和美國數十家醫院已經建立了長期新冠診所,主要提供物理治療和心理健康輔導,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很多藥物選擇。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一些常見症狀以外,長新冠包括共計約200種不同症狀。醫生們在臨床針對不同症狀,嘗試使用他們認為可能有作用且副作用較少的藥物,惟這些藥物種類幾乎和長新冠的症狀一樣多樣化。

目前,長新冠症狀會否消失、患者會否痊癒、後遺症會持續多久等,這些問題目前均沒有明確的答案。世界醫學權威雜誌《柳葉刀》去年8月指出,長新冠症狀將是現代醫學的頭號挑戰。

迄今只有英國葛蘭素史克藥廠在內的少數藥廠就長新冠進行研究。(Getty)

認知不足阻礙藥物試驗

若想有針對性的治療需要探清長新冠的病因,這也是目前科學家們所面對的主要障礙。

今年3月以來發表的多項相關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對於大腦和神經的損傷可能是許多病症如認知障礙、神經炎症、嗅覺損傷等的原因;就血管系統的研究,如2月份發表在《生物化學雜誌》(Biochemical Journal)上的一項研究則指出,血液中的微小凝塊可能通過阻止氧氣輸送至身體組織而導致許多長新冠症狀。

此外,「新冠病毒殘餘說」、「免疫系統過度活躍說」等,都是目前較受醫療研究人員認可的論點,且有科學家認為,長新冠可能是上述多重因素同時形成的。

美國呼吸治療師Nirali Patel,在重症監護室為新冠患者Olga Menchaca治療。(Getty)

參與神經損傷關聯性研究的西班牙傳染病醫生Gemma Lladós就表示,像長新冠這樣複雜的、與200多種不同的症狀有關的疾病,可能不會有單一成因。她說,神經損傷可能解釋許多病例的成因,但幾乎肯定不能覆蓋所有病例。

儘管藥物測試正在與其他的相關研究工作同步展開,不過對於長新冠的認知不足給這些測試和爭取撥款方面都帶來一定困難。華盛頓州默瑟島的PolyBio研究基金會病毒後遺症專家Amy Proal表示,她經已與兩個風險投資集團和一家大型製藥公司舉行了秘密會議:「他們努力想要弄清的是,長新冠病例的定義是什麼。」

2021年12月29日,荷蘭鹿特丹的醫務人員在疫苗接種中心進行強化疫苗接種。(Getty)

到目前為止,對抗長新冠最有效的手段似乎是疫苗。英國衞生安全局(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UKHSA)對全球15項相關研究進行審閱,指出疫苗除了降低感染風險,亦會降低出現患者感染後出現長新冠的可能性。此外,未接種疫苗的人如果在感染後出現了長新冠的症狀,即使在這之後接種疫苗,患者的狀況也要比沒有接種的更好。

全球經歷了兩年多的新冠疫情,如今痊癒患者和重覆感染的病例不斷增加,最新變種病毒變異株Omicron亞型株BA.1、BA.2相繼主導全球疫情,傳染性更強,幸而在疫苗和自然免疫力普遍增強、藥物和療法跟進等因素下,重症和病死率明顯下降。未來,各國需將更多的注意力轉向長新冠,包括成年和未成年患者,助他們早日走出新冠疫症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