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德國、以色列搶年輕專才 國際「人才爭奪戰」開打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近年,國際社會對不同的高質素人才和專業人士求賢如渴,如日本接連爭搶數碼科技和護理專業人員,為相關的專業人士敞開國家大門;德國需要填補未來15年內全方位失去的500萬勞動人口;以色列需要至少10萬名護理專業人才。
隨着新冠疫情導致的全球人員流動模式轉變、多國大辭職潮,加上許多國家逐漸走出疫情陰霾步入經濟復常的最新發展,各國也在為相關的勞動人口而發愁,紛紛調整移民政策以吸引人才。

日本社會向來非常看重種族的同質性,長期以來移民一直是國內的禁忌議題,但隨着人口減少和高齡化導致日本缺工問題嚴重,政府開放外勞和移民的壓力與日俱增。現時,日本預計到2025年將減少約500萬人口,而且到目前為止,日本僅達到吸納特定技術專才目標的一半左右。

上月中,Arati Pariyar是首批在尼泊爾技能教育與工作學院(SEWA)接受護理培訓,並最終赴日工作的學生之一,她將獲得18萬日元(約10,855港元)月薪和每年兩次的64萬日圓(約38,596港元)奬金。日本僱傭公司Human-i行政總裁桐生一郎表示:「全球對護理人員的需求很高,到2028年,單單日本就需要70萬名護理人員。」

2019年3月,日本與尼泊爾兩國簽署合作備忘錄,日本向尼泊爾特定技術人才開放了勞動力市場,日方又會為相關人才提供居留身份。日本預計於五年時間內在14個不同行業僱用約345,150名外國工人,主要行業包括護理、農業、食品和飲料製造以及食品服務行業等。

日本預計到2028年,需要70萬名護理人員。(Getty)

尼泊爾勞動就業及社會保障部外國就業管理處副部長Thaneshwar Bhusal表示:「除了日本與我們簽署派遣護理人員的正式協議外,以色列、英國、加拿大、澳洲和一些海灣國家也非正式地要求尼泊爾提供護理人員。」據護理業內人士表示,許多這些國家目前均面臨缺乏照顧老齡化人口的護理人員。

除了護理人員外,日本政府於今年一月亦宣布,日本僱主將為50,000名數碼科技等領域的海外專業人士提供工作機會。這項措施是考慮到亞洲區內,尤其是經濟高速發展的東盟地區國家,導致區域內的人才競爭正在不斷升溫。日方的計劃是希望幫助當地企業確保他們得到所需要的人手,以保持在相關領域能有更好的競爭力。

日本企業亦需要約5萬名數碼科技專才。(Getty)

日本經濟、貿易和工業部長萩生田光一表示,當局希望「為雄心勃勃的青年提供機會」。根據新措施,日本政府將致力擴大日本和國外大學聯合提供的學位數量,未來五年將鼓勵日本僱主聘用這些項目的畢業生和其他熟練的專業人員。此外,當局還將為日本大學的外國校友創造更多機會,讓他們參加日本企業的實習和信息交流會。

德國、以色列等紛紛加入戰團

類似日本「搶人才」的情況,在許多其他發達國家也在上演。例如,擁有引以自豪職業體系(vocational system)的德國,近期也越來越欠缺人手。波恩IZA勞動經濟學研究所研究主任Holger Bonin表示:「在新冠疫情期間,這個系統真的崩潰了,我們遭遇了自德國統一以來學徒合同數量的新低點。」德國年輕人越來越傾向於讀大學和更高的學歷,而該國的勞動力正在萎縮。據德國經濟研究所最新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該國將在未來15年內失去500萬工人,到2030年將減少320萬。

Holger Bonin表示,德國引以自豪的職業體系在疫情下崩潰了。(e-fi.de)

最近,德國政府經已發出警告,指國內每年需要40萬新移民來填補學術、冷氣空調相關領域的工作崗位。當局近期推出一項新移民法,加快發放工作簽證的時間,並提供為期半年的短期簽證,讓相關人士前往德國和尋找工作機會。

除了吸引專業人才前來,當局也早將目光放在現時身處德國的約180萬名難民。當局近年一直試圖改善讓這些尋求庇護者,以及其他有工作簽證的外國人融入社會的方式。

當局還開設專門的職業培訓中心,讓學員學習成為專業美髮師、電工、木匠、焊工、油漆工、機械工程師、切割機操作員和清潔維修管理員等。這些為期約兩年的培訓課程費用由當地政府就業辦公室承擔,並會向學員支付住宿和生活費用。想要進入培訓中心的學員,必須事先參加移民融入課程和語言課程,相關費用同樣由德國政府支付。

德國政府計劃更好的令難民融入當地,填補國內勞動力的短缺情況。(Getty)

培訓該中心副主任Martin Rostowski表示:「我們需要重要培訓哪個專業的學員其實並不重要,因為幾乎所有領域都迫切需要訓練有素的工人。」

另一個正在爭搶專才的國家是以色列,該國最近完成了一項從尼泊爾引進保健專業人員的協議。目前,以色列有5.6萬名移民在當地護理行業工作,其中大部分來自亞洲,惟這可能仍不足夠。以色列政府外籍勞工管理項目主任Inbal Mashash表示,以色列正擴大了醫療衛生工作者的雙邊協定,她說:「政府一直在思考相關工作的規模,我們希望到2035年,僅僅在護理行業就或許需要有10萬名外國工人。」

新冠疫情改變了全球勞動人口的發展趨勢。(Getty)

「國際人才爭奪戰」已上演

事實上,隨着全球許多國家近月努力擺脫疫情,使得環球經濟有所回暖,一場爭奪世界各地青年才俊的「戰爭」已經打響。許多想要推動經濟復甦的國家,正通過快速簽證和永久居留權,向世界各地的技術移民清楚表明他們急需人手。

新冠疫情的影響早已顯而易見,疫情對各國的經濟造成不少破壞,迫使許多人提早退休、辭職或乾脆離開職場。然而,相關的影響可能更為深遠。由於疫情限制國際社會的人員流動,加劇了全球人口不平衡的情況,尤其是老齡化嚴重的發達國家,面臨新生專業人才及勞動人口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則是不少擁有大量年輕人口的國家,卻要面對無法為這些勞動力提供充足工作的困境。

為解決這種就業配對人口不平均的問題,許多國家開始向自身的移民政策著手。許多國家正在提高相關移民政策的吸引度和針對性,以便引進合適的外國人來補充社會組成。Jean-Christophe Dumont認為:「新冠疫情是這些移民變革的加速器,各國因此而必須意識到移民這件事和移民人口的重要性。」

上述的日本、德國、以色列等國,只不過是這場國際人才爭奪的少數幾個例子而已。當前,巴巴多斯、克羅地亞、阿聯酋等30多個國家都已推出吸引技術專才的計劃,為數碼遊牧(digital nomad)創造更多機會;比利時、芬蘭、希臘在內的許多國家也在放寬持學生或其他簽證入境的外國人工作權利和機會,新西蘭等一些國家也無限期延長了臨時工作簽證。

全球多國正在關注勞動人口和移民政策的調整?(Getty)

此外,美國面對「嬰兒潮」一代大量離開就業市場的情況下,當地也有越來越多聲音要求調整移民政策。美國商會最近敦促當局改革移民制度,允許發放更多的工作簽證和綠卡。

曾為多國政府提供移民政策建議的國際策略顧問Parag Khanna表示:「這是一場爭奪年輕人才的戰爭,隨着各國開始認真對待平衡國家人口結構和應對勞動力短缺等必要性問題,移民途徑和階梯正在明確和制定起來。」

值得留意的是,香港近期也面對人才流失的情況。據入境處今年首季經3個口岸出入境人數統計,香港居民淨流出數字一直上升,達到逾14萬人。此外,英國去年推出的BNO「5+1」計劃後,亦吸引不少港人前往當地,截至去年底已有約10萬宗申請。當局早前雖仍表示人員流動屬正常,惟若考慮到目前香港對外對內通關無期、不少外國企業和人才出走到新加坡,加上當前的國際人才爭奪,或多或少反映了有關當局有可能低估了相關人員流動問題背後的嚴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