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天然氣時代結束:歐洲製造業外流美國?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隨着俄烏戰局引發的能源危機持續,曾經高度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歐洲工業企業的前景慘澹,衰退似乎無可避免,許多業者擔心更高的能源價格、供應鏈中斷等,將會對歐洲的製造業造成永久性的傷害。而在大西洋的彼岸,美國更穩定的能源價格、利好企業的政策,儼如吸引非常的投資環境,使得不少歐洲能源密集產業向西望。

在法國北部Arques一個工人階級聚集的地區,全球最大的玻璃餐具生產商Arc的工廠,被點燃的天然氣閃爍着藍色的光輝,工人們將用作玻璃原料的沙子倒入加熱到攝氏1500度的熔爐中,再由機器將液態熔化物藉由熱風塑造成精緻的酒杯,進入世界各地的餐廳和家庭的餐桌之上。

多年來,Arc工廠的9個爐子一直依靠廉價的天然氣供能,每天生產數百萬個玻璃杯。擁有4,500名員工的Arc亦是當地的重要僱主。但是,俄羅斯突然切斷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使該企業陷入窘境。

今年夏天,公司的能源成本從一年前的1,900萬歐元(約1.45億港元)暴漲了近3倍,公司行政總裁Nicholas Hodler不得不在兩個月內六次修改企業營收預測。從9月起,三分之一的員工每周要多休兩天假,當中的4個熔爐將被閒置、餘下的將從天然氣轉向廉價但高污染的柴油來供能。他對《紐約時報》表示:「這次的情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峻,對於像我們這樣的能源密集型企業來說,後果是很嚴重的。」

圖為2022年7月24日,英國倫敦一家加油站外顯示的燃料價格。(Getty Images)

「跛腳的」歐洲工業

根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上月公佈的數據,歐元區19個國家今年7月工廠產量較上一個月下降了2.3%,為2020年4月以來的最大降幅。歐盟委員會編制的工業信心指數同月降至17個月的低點。俄羅斯於9月無限期停止通過北溪1號向歐洲輸送的天然氣,此前該渠道佔俄對歐總輸氣量的三分之一,經烏克蘭的管道輸氣量也已減少。

數十年來,歐洲工業依靠穩定且廉價的俄羅斯天然氣供應而繁榮發展,甚至在冷戰時期,俄羅斯天然氣供應都未有中斷。如今,高昂的輸氣成本和不穩定的供應下,經濟衰退的憂慮開始籠罩歐洲大陸。

從能源消耗最高的化工和鋼鐵業,到金屬、汽車、玻璃、陶瓷、造紙、甚至製糖業,幾乎沒有任何企業不受到影響。歐洲最大的鋼鐵製造商Arcelor Mittal在其德國工廠的高爐也開始停止運轉,公司預期今年第四季度歐洲工廠的產量將下跌150萬噸;全球鋁產品生產商美國鋁業公司(Alcoa Inc)正在削減其在挪威的冶煉廠的三分一的產量;在荷蘭,世上最大的鋅生產商Nyrstar正在暫停生產,直至另行通知;還有來自德國的最大衛生紙生產商之一Hakle,上月宣佈公司在「歷史性的能源危機」下陷入破產。

圖為2022年4月,德國一家鑄造廠內工人將鑄鐵熔液倒入模具。德國的天然氣供應中斷將使該鑄造廠的大部分製造能力停滯。在此之前公司已經因為歐盟對俄制裁面臨原料價格的數倍增漲。(Getty Images)

有經濟學家預計,在未來幾個月,較高的電力成本將繼續打擊製造業和消費者支出。牛津經濟研究院的經濟學家Rory Fennessy表示:「工業的進一步收縮即將到來。」他補充說,公司將「被迫削減生產,即使要避免硬性配給」。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歐洲經濟將在第三季度收縮,直到2023年初才有望再次增長。

勢將集體遷往美國?

目前,部份企業經已在向歐洲以外的地區轉移部分產能。由於美國國內天然氣產量豐富,氣價相比歐洲仍然很低且相對穩定。9月初時,美國的天然氣價格為30歐元/兆瓦時(相當於230港元/兆瓦時),甚至只有歐洲的十分之一。

另外,荷蘭化肥生產企業OCI NV以及挪威化肥巨頭Yara International,均縮減了其歐洲工廠的氨氣和和尿素產量,前者早前宣佈擴建在美國德州的工廠,用來供應歐洲與亞洲市場,並在考慮在艾奧瓦州(Iowa)擴建、加大氮氣生產。

以天然氣為主要原料的歐洲化肥工業產能已經降低了三分二,包括Yara、巴斯夫公司(BASF)等化工巨頭在內,英國、法國、西班牙、荷蘭、波蘭等各國的化肥企業都在減產,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斯洛伐克等國的化肥企業則開始停產甚至倒閉。OCI行政總裁Ahmed El-Hoshy在談到能源成本時對《華爾街日報》表示:「這確實使天平向美國傾斜。」

2022年10月8日,在德國柏林,一名示威者舉着描繪加油站油價清單的橫幅。人們在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AfD)組織的示威中遊行,抗議生活成本的上升。(Getty Images)

El-Hoshy表示,美國國會8月通過的旨在解決通脹和減少碳排的《降通脹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為企業捕捉和儲存溫室氣體提供抵稅額,促成了公司在德州擴建工廠:「加上俄羅斯正在發生的情況,現在有兩個理由可以說,也許隨着時間的推移,不再需要在歐洲使用天然氣和生產相關化肥產品。」

Yara International首席執行官Svein Tore Holsether指出,如果沒有美國目前提供的較低能源價格或綠色能源激勵措施,歐洲製造商可能很難保持競爭力:「由於這個原因,一些行業將永久性搬遷。」

在過去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度最高的德國,近期一項工業行業調查稱,90%的公司報告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意味着對企業的嚴重危害甚至生存危機,幾乎五分一的公司正在考慮將生產轉移到國外。包括來自該國的歐洲最大汽車製造商Volkswagen公司在內,德國許多工業企業正發出警告,如果天然氣短缺在今年冬天持續下去,相信部份製造商可能會進行產能轉移。

圖為2022年8月5日,英國中部城市斯托克(Stoke-on-Trent)有着悠久的陶器瓶窯煙囪。斯托克市是在上一次經濟衰退中反彈最快的地方經濟之一。(Getty Images)

過去數十年間,歐洲政策制定者們試圖以買賣關係與俄羅斯形成相互依賴的關係,使得歐洲在此次危機中面臨巨大的經濟後果。即便歐洲這次能渡過一劫,吸取教訓的企業家和投資人也很難不生疑慮:來自俄羅斯的廉價天然氣還會持續穩定的流向歐洲、為歐洲經濟輸血嗎?

不久前,歐盟公佈了一項總計逾3,000億美元(約2.35萬億港元)的能源政策轉型計劃,與美國、中東和非洲的生產商協商天然氣供應協議的同時,還大規模擴大可再生能源建設,力求在今年將俄羅斯天然氣進口減少三分二,到2027年將完全停止進口俄羅斯天然氣。

然而,不少經濟學家憂慮,即便轉型計劃通過議會的審批,歐洲的廉價天然氣時代也很可能將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