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丫丫」美國疑遭虐 60載熊貓外交走到盡頭?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旅美大熊貓「丫丫」近日成為中國內地熱搜的名字,與圓潤可愛的「最萌外交官」觀念形象相比,生活在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動物園的丫丫卻顯得格外落魄,不僅看起來毛髮稀疏且黯淡無光,甚至有點瘦得「皮包骨」,更惹起虐待動物的嫌疑。
不少內地網民表示希望這隻大熊貓能儘快回國,部份人甚至批評「美國不配擁有大熊貓」。隨着中美關係近年越趨緊張,加上疫情衝擊環球經濟,有意見認為這或許是時候跟熊貓外交說再見。

雌性大熊貓「丫丫」與雄性大熊貓「樂樂」是於2003年一同抵達美國孟菲斯動物園開始旅美生涯。2013年,兩隻熊貓為期10年的租借期結束後,孟菲斯動物園與中國動物園協會再次簽訂協議,將租借期延長10年。去年12月,孟菲斯動物園宣布,將把旅美大熊貓丫丫和樂樂歸還中國,結束20年的租借期。

惟回國前夕,樂樂卻於本月1日早晨被發現猝死。早於去年,經已已有動物保護組織發布影片,顯示丫丫和樂樂精神情況不佳,身體瘦骨嶙峋,毛髮髒污;而且丫丫因營養不良患有皮膚病。據內地媒體報道,丫丫回國後將返回北京動物園。園方表示正辦理回國的審批手續,惟具體歸期還未清楚。中國動物園協會工作人員透露,非常重視丫丫的情況,若依此前計劃,手續辦理順利,丫丫或可提前回國。

丫丫瘦骨嶙峋並患有皮膚病,情況堪憂。(微博)

從「國寶」變身「最萌外交官」

其實,中國的「熊貓外交」由來已久。早於1941年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就曾向美國贈與兩隻捕獲的野生大熊貓,以感謝美國救濟中國難民聯合委員會在二戰中對中國難民的救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的熊貓外交是將大熊貓當作為國禮,免費贈送給其他國家。此一外交行為純屬政治目的驅動,被贈送給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前後共有7隻大熊貓被相繼贈送給蘇聯和朝鮮。

最著名的熊貓外交案例,要數1972年中美正式建交前,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訪華時獲贈的「玲玲」和「興興」,牠們也是第一對以政府名義贈送給西方國家的大熊貓。當年有超過 8,000 名公眾冒著雨水在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尼國家動物園迎接牠們。

圓潤可愛的「最萌外交官」,過去受到全球不少國家歡迎。(Getty)

其後,中國正式開啟了「熊貓外交」。1972年至1982年間,中國向日本、法國、英國、墨西哥、西班牙、德國等世界各國捐贈近20隻大熊貓,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隨着中國逐漸在國際社會站穩腳跟,加上全球對動物福利和權益的保護,以國家名義租借熊貓於上世紀90年代開始,取代了贈與和商業租賃,成為了大熊貓外交的新形式並延續至今。

去年10月,中國將兩隻大熊貓「京京」和「四海」贈送予卡塔爾以迎接世界盃的開幕,讓這個海灣小國成為首個獲得大熊貓的海灣國家。兩隻大熊貓將旅居當地15年。美國漢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Andrew Nathan表示,熊貓符合友好的外交形象,是中國投射軟實力的工具。

不過,熊貓外交也曾一度遭人質疑,尤其是1980年代至90年代。1982年以後,外界對野生大熊貓生存條件的關注和保護瀕危動物的意識日益增強,中國政府決定停止向其他國家贈送大熊貓,而是以商業形式將大熊貓出租給外國。這段期間的頻繁商演延誤了大熊貓的繁殖,一些對大熊貓的訓練方式也遭到動保界的質疑,結果中國當局也停止了商業借展活動,改以推動向外國「研究性租借」大熊貓的政策。

最著名的熊貓外交案例是1972年中美正式建交前,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訪華時獲贈的「玲玲」和「興興」。(Getty)

成本不菲的「創匯機器」…

熊貓外交的成功,是因為請來一對大熊貓對租借國來説能夠吸引到的人潮與金,甚至為當政者帶來名聲和人氣,令各國趨之若鶩。以日本為例,當年中國將大熊貓「康康」和「蘭蘭」送到日本,引發全民轟動。1973年,東京上野動物園以920萬參觀人次打破了歷史記錄。此後7年,上野動物園觀看大熊貓的到訪人數達到3,200萬人次,相當於四分一的日本人口。

2017年,大熊貓「香香」在上野公園誕生,給上野公園及周邊店鋪帶來了267億日元的收入;也間接為迎合「熊貓外交」的日本政要帶去知名度和支持率。

在海外飼養大熊貓的成本不菲,單是興建熊貓館便要高達4000萬港元。(Getty)

不過,要在海外飼養大熊貓的成本也十分驚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曾計算過,若要獲得一對大熊貓,除了付出每隻大熊貓每年100萬美金(約785萬港元)的租借費外,美國動物園還要支付中國每年最高100萬美金以回饋大貓熊保育棲息地。此外,園方還需負擔每年大約30萬美金(約236萬港元)的飼養費、60萬美金(約471萬港元)的營運管理費、60萬美金的研究訓練計劃費。

假如大貓熊順利繁殖, 每一隻大熊貓寶寶一年的租借費是60萬美金,由於大貓熊通常是雙胞胎,其費用就是雙倍起跳。這還不包含硬體設備,以2018年馬來西亞向中國租借了一對大熊貓為例,當年大馬政府要動用約4,000萬港元興建熊貓館兼保育中心。

有分析指出,曾經奏效的「熊貓外交」在「後疫情時期」顯得不合時宜。(Getty)

「熊貓外交」不再合時宜?

一直以來,中國政府樂見大熊貓作為「友誼大使」飄洋過海,在獲取外交利益的同時得到大熊貓保育;而各國動物園也受益於大熊貓帶來的客流量和收益。然而,有分析指出當前全球政經環境邁入「後疫情時期」,曾經奏效的「熊貓外交」卻顯得不合時宜。

因應近年疫情的原故,不少動物園也要重新思考為了節省營運成本,是否需要將租借的大熊貓送回中國。今年以來,蘇格蘭愛丁堡動物園(Edinburgh Zoo)宣佈,最快於今年10月底歸還向中國租借的兩隻大熊貓「陽光」、「甜甜」。消息指出,在2021年疫情期間,動物園已考慮停止與中方續約,後來因運送等問題再延期兩年。

此外,美國和日本亦有動物園在近期決定,歸還中國出借的大熊貓及其所生幼子。

撇除成本不菲的因素外,隨着近年中國戰狼外交強硬的「戰狼外交」政策,難免會讓「中國威脅論」引發擔憂,國際舞台上對中國持良好願望和友好態度的「熊貓派」(panda hugger)們,也逐漸被更為審慎的「疑中派」代替。美國國會曾在2022年審議一項法案,反對在國外出生的熊貓幼崽必須在幾年內送往中國的規定。提出法案的共和黨議員認為,美方在中方的「熊貓外交」上應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強調熊貓不應該是「裝飾品」,掩蓋中國對人權的侵犯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