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槍支犯罪:為何要警告旅客小心提防?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根據槍支暴力檔案(Gun Violence Archive)資料庫,2023年有望成為美國近年大規模槍擊事件最嚴重的一年。有評論家質疑,圍繞槍支暴力和大規模槍擊事件的安全憂慮,會否使國際球迷遠離2026年洛杉磯舉辦的世界盃足球賽。

作者為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建築與城市學院客座講師Ross Bennett-Cook

沒有任何一個發達國家大規模槍擊事件的規模或頻率與美國相同。據估計,在現有的8.57億支民用槍中,美國人擁有3.93億支,約佔全球民用槍支擁有量的46%之多。

歐盟委員會2013年的一份報告發現,只有5%的歐盟公民擁有槍支,而在2020年,約32%的美國人擁有槍支。而美國的數字預計會因最近的槍擊事件而有所增加。

每當發生另一宗大規模槍擊事件時,外國政客和媒體均會對美國的槍支法律與大多數其他西方國家的槍支法律有如此大的差異感到不理解。美國有13個州允許在沒有許可證的情況下公開攜帶槍支,有25個州(快將達到26個州)不要求在公共場合佩戴隱蔽槍支的許可證。

美國將舉辦2026年世界盃,槍支暴力問題再次惹起外界的關注,圖為5月17日加州洛杉磯舉行的國際足協26年世界盃官方發佈會。(Getty)

部份國家現時已經向其公民發出了與槍支暴力有關的美國旅遊警告。

烏拉圭建議其公民避開某些城市,包括底特律和巴爾的摩。德國則警告說,可能會出現瘋狂的殺戮,而且自新冠疫情危機以來,武器和彈藥的購買量大幅增加。

加拿大現在建議其公民在到埗前熟悉如何應對現場行凶的槍手,並對大規模槍擊事件發出警告。澳洲的官方旅行建議警告說「"槍支犯罪很普遍」。

甚至被列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國家之一的委內瑞拉,從2019年開始也在大規模槍擊事件發生後發佈了反對前往美國旅行的最高警告。

中國也警告其公民,他們正在前往一個「槍擊案頻發」的國家。《紐約時報》報導說,中國外交部發佈了一項諮詢意見,敦促公民「小心謹慎,準備應對工作場所、學校、家庭和旅遊景點可能發生的槍支犯罪」。

2022年,資料分析機構Morning Consult的研究發現,在想去美國旅遊的中國公民中,有93%的人非常擔心暴力犯罪,以至於他們可能不會去旅行。

每次美國的大型槍擊案後,各國都會均會對美國的槍支法律感到不理解。(網上圖片)

旅遊和暴力

記者Rosie Spinks質疑美國如何能夠保持一個「安全」的旅遊國家,而其他地方發生的類似事件會立即導致國家對國際遊客的封鎖。

2015年6月,突尼斯度假勝地康塔伊港(El Kantaoui)發生了大規模槍擊事件,造成39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遊客。這次大屠殺極大地影響了突尼斯的旅遊業,成千上萬的人失去了工作。

三年來,英國建議不要去該國旅行,世上許多地方也在實施類似的政策。研究發現,即使在其他與襲擊事件無關的穆斯林國家,其旅遊業也受到了負面影響。

這並非是說政府取消去突尼斯的假期是錯誤的,遊客的安全理應時刻是首要任務。

然而,在突尼斯槍擊案發生的這一年,美國發生了372起大規模槍擊案。與此同時,該國迎來了創紀錄的海外遊客。這當中的分別或許是,突尼斯的槍擊事件是針對遊客的。

也許一個目的地在悲劇發生後的反彈能力往往不是取決於當地的現實情況,而是取決於我們對安全的看法。而這些看法往往源自於偏見、媒體的偏見和政府偏向於某些目的地的建議。

奧巴馬在其上任的第一個月內爭議地推翻了全美所有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禁槍的法律。(Getty)

各國如何保護遊客?

安全和保障對旅遊業至關重要,比起任何其他經濟活動,一個旅遊目的地的成功或失敗取決於是否能夠為遊客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

一些地方選擇在「與世隔絕」的度假區內為遊客作避風港,在特定區域內對他們進行保護。例如,埃及度假勝地沙姆沙伊赫(Sharm El-Sheikh)被一堵22英里(約35.4公里)長、6米高的圍牆所包圍,以保護其遊客,此前有幾宗暴力事件震撼了埃及的旅遊業。

那些希望通過公路進入度假村的人如今必須通過裝有攝像鏡頭和掃描器的大門,而飛機則直接降落在其圍牆之內。

儘管這些措施對美國來說似乎不現實,但一些嚴重依賴旅遊業的地區已經採取了控制措施來保護他們的遊客。美國所有的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曾經禁止攜帶槍支,直到奧巴馬在其上任的第一個月內爭議地推翻了這項長達20年的法律。

華特迪士尼世界在其主題公園有嚴格的禁槍規定,但據報告,2021年試圖攜帶隱蔽武器進入的人急劇增加。

美國的槍支暴力似乎並沒有消失,但全球對美國槍支法律和暴力的認識和審查似乎正在增加。

旅遊業是美國的一門大生意:2019年,國際遊客為美國經濟注入了驚人的2,335億美元(約1.83萬億港元)。假如美國希望保持積極的旅遊形象並繼續吸引遊客,它可能很快就要思考外界如何看待槍支安全的問題。

本文轉載自The Conversation,由香港01編譯,點擊閱讀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