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歐洲病夫」之稱:修復德國經濟的三大首要任務

撰文:The Conversation
出版:更新:

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最新資料遠不能令人放心。2023年的產值較前一年下降了0.3%,使德國成為世界上表現最差的大型經濟體。

作者: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戰略與國際商務教授Niccolò Pisani

相比之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計算顯示,2023年美國經濟增長2.1%,中國增長5%。歐盟整體經濟增長率為0.7%,受其最大貢獻國德國的拖累。

德國受到能源成本上升的沉重打擊,尤其是在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德國幾乎完全依賴俄羅斯的廉價能源。可觀的通脹壓力給德國企業為提高效率而優化的生產流程帶來了壓力。

利率上升使德國企業更難獲得融資,同時也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削弱了國內外需求。

而中國也放慢了腳步,開始投資於自給自足,減少對外國技術和進口外國產品與服務的依賴。這對於過去二十年來一直嚴重依賴中國市場的德國企業來說,顯然是個問題。

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工業競爭力指數(CIP),德國仍然是世界領先的製造商,自2001年以來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然而,如下圖所示,中國在過去幾年中已經完全填補了這一差距。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指數衡量各國生產/出口製成品的能力、技術進步和對製造業的全球影響力。

IMD世界競爭力排名的結果證實,德國在頂級經濟體中的排名一直在下降。德國在2022年的綜合排名為第15位,到2023年則下降了7位,在經濟表現、企業效率、政府效率和基礎設施等所有排名維度上都有所下降。

那麼,在地緣政治發生巨大摩擦、許多國家採取扭曲和限制貿易的產業政策以保護本國產業的情況下,德國能做些什麼呢?有三個戰略重點值得關注:

1.多樣化、多樣化、多樣化

德國必須解決過度依賴中國這一最大交易夥伴的問題。自2015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德國最重要的交易夥伴,兩國貿易額在2022年達到創紀錄的水準。

柏林認識到自己對中國的過度依賴已有時日,但製造業的足跡需要時間來改變,不可能不對經濟表現造成影響。

就拿大眾汽車來說。它仍然是中國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年銷量約為300萬輛,但就在2018年,它的銷量還超過了400萬輛。這是因為中國向電動汽車的迅速轉型讓比亞迪等本土企業受益匪淺。

外國汽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從2020年的64%降至2023年的44%。大眾汽車等德國企業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將這一挑戰轉化為實現更大程度多元化的機遇。

大眾汽車等德國企業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將這一挑戰轉化為實現更大程度多元化的機遇。(Reuters)

然而,在保持現有對華貿易和投資的同時實現多元化將十分困難,因為我們應該預料到,這個亞洲國家將為外國公司進入其國內市場收取更高的價格。然而,在這樣一個地緣政治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多元化必須成為第一戰略重點。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與中國的貿易突然中斷,將導致德國經濟萎縮5%——其衰退程度堪比全球金融危機或新冠疫情大流行。

2.借債投資

2009年,德國在憲法中加入了「債務制動器」。這一規則嚴格限制了德國借貸和赤字的能力,被視為激勵合理支出,確保公共財政保持健康。

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的幾年裏,當希臘和其他國家陷入債務困境時,默克爾和歐盟委員會、歐洲中央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所謂的「三駕馬車」都以此為口號。

然而,現在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德國憲法法院最近阻止了將600億歐元(約5,054億港元)從新冠疫病預算轉移到氣候基金,原因正是「債務制動」條款。這導致了一場尚未解決的預算危機。

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債務制動已成為一項重大挑戰,因為德國乃至整個歐盟都在與補貼本國企業的其他國家競爭。例如,布魯塞爾最近啟動了一項調查,調查中國在汽車領域的國家補貼可能導致市場嚴重扭曲。

對德國來說,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基礎設施、研發和更有效的國家運作方面進行大量投資,以幫助企業轉型並保持全球競爭力。為了籌措資金,更多地依賴債務是不可避免的。

2024年1月11日,德國鐵路公司數位化和技術董事會成員 Daniela Markotten 和德國總理朔爾茨出席德國鐵路公司於科特布斯的新鐵路維護設施啟用儀式。(Reuters)

3.吸引海外投資,押寶歐洲創新

德國聯邦銀行的最新資料顯示,2023年上半年,德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從2022年同期的341億歐元降至35億歐元。這是一個急劇下降的數字,也是近20年來最低的流入數字。這要求我們認真反思德國競爭力的喪失及其吸引外資的能力。

要扭轉這種下滑趨勢,唯一的辦法就是將賭注押在由歐盟主導的研發投資所推動的創新上。長期以來,創新一直是德國(和歐盟)經濟表現的引擎。德國是集團內研發支出最高的國家之一,每年研發支出略高於國內生產總值的3%。

然而,這與十年前的水準相差無幾,而美國和日本目前的研發投入已接近國內生產總值的3.5%。德國(和歐盟)必須加強研發,跟上最新技術發展的步伐。

從中國到美國,各國都在不斷增加對本國企業的補貼,並制定政策保護本國經濟,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必須在基礎設施、政府效率和刺激企業生態系統方面進行長期投資。這將吸引更多來自國外的投資,而這對德國及其歐盟同行進行創新,從而在全球舞臺上保持競爭力至關重要。

本文轉載自The Conversation,香港01獲授權編譯,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點擊閱讀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