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成中國經濟新解方 西方恐懼的依舊是「中國製造」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國為經濟困境開出的解方,如今被西方視為新的威脅,未來中國面對貿易調查、關稅壁壘的可能性會更大。

「新質生產力」最近在中國火起來後,朋友傳來一則消息,白酒商五糧液的老總說,白酒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

上網一搜,原來貴州茅台早在今年1月已先一步表態,稱茅台透過科技創新不斷培育新質生產力。朋友開玩笑說:「連白酒都要成為科技產品嗎?」

2024年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華社)

追溯起來,官方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是在去年9月。據內地媒體報道,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當時到黑龍江考察,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今年3月的兩會(全國人大、政協年會),「新質生產力」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也被列為今年中國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

「新質生產力」和內地官方提出的很多口號一樣,顯得很抽象,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它成為熱詞。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時不時把這五個字掛在嘴邊;兩會過後,中國地方官員、官方媒體也都積極為這個新概念造勢。

新質生產力在引發熱議的同時,也引起一些擔憂。

在國內,官媒《經濟日報》近來兩度在評論文章中敲響警鐘,要各地對發展新質生產力保持冷靜,高度警惕「先是一哄而起,最後一哄而散」;並提醒「不能把什麼想法、什麼舉措都披上新質生產力的外衣」。

高層的指揮棒一揮,各地官員為了表忠也好,為了政績也好,不顧產業發展規律盲目跟風追熱在過去時有發生;一些企業也會借著政策紅利圈錢,希望成為「風口上的豬」,由此產生的概念泛化和濫用、資源浪費和錯配,都可能成為新問題。

在中國以外,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也引發了新的擔憂。面對脫鉤斷鏈等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以及內需不足、社會預期偏弱等內部經濟發展壓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官方給中國經濟開出的新藥方。

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金壯龍表示,積極拓展北斗在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等新興領域應用,助力工業企業「智改數轉」,培育「北斗+」新模式新業態,促進形成新質生產力。(新華網)

從政府工作報告給出的解釋來看,官方對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的要求是,「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官方希望大力發展的新興產業包括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等。

新質生產力的概念聽起來很新,但它背後透出的官方意圖其實並不陌生:一是提振中國製造業,加快工業現代化進程,這與之前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很相似;二是破解在核心技術上被「卡脖子」的困境,讓中國在中美競爭中不處在下風。

有西方輿論近期開始警惕中國提振製造業可能帶來的產能過剩問題。一些分析認為,中國應對當前經濟困境的辦法高度聚焦供給側,卻沒有在需求側下足功夫,這意味著其他國家可能得承擔中國提振經濟帶來的負面外溢效應。

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上周在一場線上講座上就對中國未來可能輸出過剩產能表達擔憂。他稱,中國官方透過各種補貼,讓企業能以人為的低價甚至以傾銷的價格出口太陽能板、電動汽車等產品,這會造成不公平競爭,破壞全球貿易體系。

央視經濟信息聯播報道,北斗系統的應用,有助加快新質生產力。(新華網)

傳統上,高端製造業是歐美國家的優勢,中國雖是出口大國,但出口的產品多數集中在產業鏈低端;在先進製造業產品上,中國多年來都是「買買買」的一方。如今中國要大力提振製造業,而官方並沒有採取積極措施提振國內需求,這意味著中國向歐美企業下的訂單會減少,中國企業還可能在國際市場上分走歐美企業的蛋糕。近年來中國飛速發展的電動車行業就是一個例子,連曾經嘲笑中國電動車的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都開始擔憂,如果沒有貿易壁壘,中國車企將摧毀世界上大多數車企。

中國為經濟困境開出的解方,如今被西方視為新的威脅,尤其在中國產業補貼、舉國體製備受詬病的情況下,未來中國面對貿易調查、關稅壁壘的可能性會更大。此外,由於內部需求疲弱,多年來作為全球大市場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力和話語權預計也會削弱。

不過,站在中國的角度,發展新質生產力,提振製造業,是擺脫高度依賴房地產、基建投資的傳統經濟發展路徑的一個出路;中國也希望在產業鏈上向具備更高附加值的方向攀升,從以往的「中國組裝」真正轉向「中國製造」。可以預見,中國與西方之間圍繞新質生產力的是是非非還只是一個開端。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