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二訪大陸:好男人未必是優秀的政治家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從4月1日登陸深圳開始,台灣前總統馬英九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大陸訪問旅程。和第一次訪問一樣,馬英九的這次訪問在兩岸也引起了極大關注。特別是他和「老朋友」、國家主席習近平擬於4月8日在北京中南海的相聚,特別具有政治象徵意義。

不少大陸網友認為,馬英九任內未致力於推動兩岸統一,反而縱容台獨意識在台灣流播,加上他已經不是台灣領導人,國民黨也在台灣政壇式微,對台灣政治已經沒有多大影響力,對民進黨搞台獨也已經失去牽制能力,因此他到訪的意義不大,沒必要給他這麼高待遇。

這種認識缺欠了人文歷史與政治厚度。馬英九雖然已經不是台灣領導人,但是作為前領導人,在兩岸因為內戰形成分治局面75年後,在北京這個地方和大陸領導人會面,僅僅就此而言,其歷史性意義就已經具備了。更何況在現實層面,國民黨仍然在立法院佔多數,在台灣地方政治中仍然具有相當影響力,馬在國民黨內的影響仍然不容小覷。而且美國還在不斷武裝台灣、利用台灣牽制中國,民進黨以賴清德、蕭美琴為代表的更激進的台獨勢力也走上前台,勢必進一步加速去中國化。

這種情況下,馬英九作為台灣一隻有代表性的政治力量,敢於公開反對台獨、堅持兩岸一中,堅持九二共識,宣揚自己的中國人身份,敢於頂着島內壓力與質疑到大陸訪問並與習近平會面,這個意義不容低估,也算是有一定魄力。未來中國人寫兩岸歷史,這些正在發生的事情都一定會被寫入其中。

2015年11月7日,習近平和馬英九在新加坡會談,這是兩岸分治66年來,兩岸最高領導人第一次會晤。(Getty)

不過,大陸網上有些對馬英九較為激進的評論,也不奇怪。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馬這個人在任內的時候,在與民進黨進行反台獨鬥爭、推動兩岸政治談判等問題上,確實不夠有魄力。他任內兩岸關係雖然創造了歷史,但是政治談判一直被迴避。而且,為了選舉政治需要,他也算是形塑台灣本土意識的推手之一。形塑台灣本土意識本身沒什麼錯,但是當明知這種本土意識會向台獨演進的情況下,還刺激、強化、塑造這種意識,就有點政治自私了。

二是在任內用人上,他似乎很難逃脱小圈子思維,用的都是熟悉的那幾個人,而且還缺乏對下屬的駕馭能力,被王金平等弄得灰頭土臉。他任內委以重任的不少人,後來都走到了他的政治對立面。

三是他存在政治潔癖,被稱為「不粘鍋」,做事瞻前顧後,患得患失。就個人來說,潔癖是很好的私德,但是對政治人物來說,「潔癖」卻是致命的。政治這種事,不管何種體制,本質上都是門厚黑學,需要有必要的手腕,政治學稱之為「必要之惡」,馬英九在這個方面存在明顯缺陷,與之相比,李登輝和民進黨的政治人物在這方面顧忌就少得多。

馬英九出身名門,世界名校畢業,形象儒雅俊朗,照顧體貼家人,現在已經74了,身體還相當健康。政治上,他擔任過台灣領導人,頗有現代民主與傳統文化涵養,不忘祖訓,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卸任後更是放膽直批台獨,不再諱言統一。各方面看,馬英九都具備了中國男人的優點,是個好男人。唯有在政治魄力、政治能力、用人馭人三件事上,他確實存在明顯短板,故而稱不上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文章摘自微信公眾號杭子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