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中國消費元年?
2024年最後一天,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報道,中國政府多年來首次為全國公務員加薪,以刺激消費。
報道指此次加薪回溯至2024年7月份,漲薪比率因基礎薪資而異。一名知情人士稱,工資漲幅在5%左右。不過,相關消息未獲中國官方證實。
公務員加薪的報道,在新舊年交替之際把輿論目光再次引向消費。新冠疫情過後,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萎靡不振、股市乍暖還寒,外加企業倒閉、失業率升高等,疊加效應直接影響消費力和消費欲望。
中國2024年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遠低於分析師預測的5%。中國家庭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不到40%,與其他發達經濟體約為65%的比重相比,仍有一段距離。
2025年來臨之際,除公務員加薪傳聞外,中國民政部也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元旦和春節前夕,增發一次性生活補貼給困難群眾,包括符合條件的失業人員和生活困難的未就業大學生。既為穩民心,也為促消費。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多次威脅要向中國商品徵收高關稅,他還未上任就已給中國出口前景投下巨大陰影。中美貿易戰一旦爆發,出口啞火,內需須頂上。
在內外壓力不斷加大的大背景下,中國提升對需求側政策的重視。上個月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大力提振消費」列為今年九大重點任務之首,明確消費拉動經濟的重要性。
官媒也加大報導消費新趨勢、消費新活力,似為打造2025消費大年造勢。霎時間,消費成了撬動中國經濟的密碼。
那麼給公務員加薪、補貼困難群眾的錢哪裡來?源頭仍在擴張性政策,也就是官方提出的,從「穩健」到「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從「積極」到「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5年新年賀詞中也再次強調,要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政策」,保持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
從2024年9月份的中共政治局會議,到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到習近平新年賀詞,政策「積極有為」的基調已再明確不過。一般相信,中共高層已對今年GDP增長目標、赤字率等重要經濟指標達成一致,但根據法定程式,要到3月全國兩會(人大和政協年會)才公佈。
中國高官和官媒多次強調,中央財政在赤字率和舉債空間具備較大調整空間。一般推測,今年赤字率肯定突破3%的財政紀律心理防線,將接近甚至突破4%。專家指出,赤字率若達到4%,可起到擴大總需求、釋放穩增長的強烈信號以穩定預期、緩解地方財政壓力這三重功效。
唯有真金白銀,才能砸出市場信心。
一旦公共支出力度增大,流動性增強,加以政策從消費端發力,通過加大補貼或發放消費券等方式提高消費能力;通過財政支出結構向醫療、教育和養老等公共消費領域傾斜,減少民眾後顧之憂,相信整體上將能提升消費意願。
那麼,2025年會否成為中國消費大年?也未必。
曾幾何時,鼓勵人們消費,跟鼓勵人們生孩子一樣,變得如此困難。
鼓勵生育,比不許多生的政策更難執行。總不能因為人家不生育而開罰單吧?鼓勵消費,也比不鼓勵消費的政策更難落實。不鼓勵消費,可從借貸端下手,嚴管消費信貸產品或提升借貸成本。要短期刺激消費,或者說要快速強迫消費,直接派發消費券是可行方式之一,因為「不花白不花」是正常心理反應。
但發不發消費券也具爭議性。有一派觀點認為,中國是鼓勵勤勞致富等傳統文化的國家,而非西方消費型國家,更不能製造「養懶漢」問題。另有學者堅持,消費不能靠刺激,而是要靠改善民生,例如幫助企業解困、減緩失業衝擊和減少收入分配不公。還有一派指出,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消費需求已從商品型消費轉向服務型消費如國內旅遊,關鍵在於消費品供給側必須升級。
美國經濟學家、摩根士丹利亞洲投資公司前主席羅奇上個月在《中國社會的消費困境》文章中,則從政治層面提出另一種思考方向。
羅奇引用經濟學家加爾佈雷思著作《富裕社會》中的美國經驗說,消費社會的基因有這些特徵:收入和財富向上流動、資訊公開交流和傳播、個人主義和選擇自由、生活方式不平等現象減少、財富的代際轉移,以及最終選舉政治代表的能力。
羅奇說,現代中國政治體系強調穩定和控制,這讓中國得以成為世界上的「終極生產者」,卻未能有效刺激中國民眾的消費基因。他於是問道: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否與現代消費文化格格不入?
這麼一拔高,花不花錢也成了政治問題。
中國領導人多次強調,要走一條「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路,意即要打破現代化等於西方化的迷思。消費,或許就是個試金石。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