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公務員是否普漲工資 中國都應大幅增加底層民眾養老金
最近,內地數量龐大的公務員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普漲工資的消息在海內外輿論場流傳。據說,為了提振士氣和刺激消費,吃財政飯的體制內工作人員將每月上漲工資400元到600元人民幣,加薪回溯至2024年7月。儘管目前官方尚未證實傳言,但內地不少了解情況的人表示體制內許多人已經收到上漲工資的內部消息。
多年以來,體制內工作人員的收入、福利和退休待遇雖頗為神秘,但備受輿論關注。無論是從許多內地人的認知來看,還是從過去幾年爆火的考公熱、考編熱來看,體制內的工作在大眾層面頗具吸引力。
考慮到近年來內地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許多民營企業和民眾收入下降,「公務員普漲工資」的傳言難以避免會引起輿論爭議。這或許是官方對「公務員普漲工資」的傳言諱莫如深的原因。不過從追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來看,讓體制內工作人員的收入、福利和退休待遇問題公開、透明,集思廣益,探索合理的公務員薪資體系才是長久之道。只要是透明、合理,那麼根據現實需要,給公務員群體漲薪本就是正常現象。
不過相比於公務員是否漲薪,有一件事頗為緊迫,那就是在國家財政和經濟允許的範圍內,儘早大幅提升城鄉底層民眾的基礎養老金,從而縮小差距,促進社會公平。
在內地社會,養老金分為三種: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包括公務員群體的體制內人員)、城鎮企業職工和城鄉居民。從總體情況來看,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養老金最為豐厚,財政補貼力度非常大,哪怕是在一個平均工資只有兩三千人民幣的小城市或縣城,他們每月養老金都有六七千甚至八九千人民幣。相較而言,城鄉居民的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在除了北京、上海之外的絕大多數地方只有每月100多到300多人民幣之間。城鎮企業職工大部分在民營企業工作,為整個國家創造巨大的增量財富,他們的養老金既大幅低於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又大幅高於城鄉居民。
以今天內地社會的整體物價水平來看,在大量中下階層民眾的收入被住房、醫療、教育過多佔用的背景下,每月100多到300多人民幣之間的基礎養老金實在太低。不可否認,許多領取城鄉居民養老金的民眾生活在農村,只要他們尚有體力從事農業勞動,便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給自足能力,但縱使這樣,他們的養老金依舊太少。
畢竟,那些領取城鄉居民養老金的民眾,其中多數本就是社會底層,被生活的重壓所籠罩,屬於全社會最需要國家兜底保障的群體。近些年來,一批批曾為國家建設奉獻青春與汗水的農民工在逐漸老去,但其中許多人哪怕到了退休年齡,卻依然退而不休,因為一輩子像老黃牛那樣辛勞的他們在晚年十分缺乏生活保障。那些與他們年齡相仿的體制內工作人員可以領取高額的養老金,過着愜意的生活,為國家的進步而驕傲,但許多辛勞一輩子的農民工到了晚年仍然在為生存苦苦奔波。
公平既是根植於人性的價值,又是社會主義的應有追求。鄧小平曾說:「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
在中國早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量的人過上殷實、富裕、便利的現代生活的今天,不要遺忘落後於時代進程的人,他們主要是城鄉底層民眾,他們大多屬於「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幣」中的一員。他們同樣嚮往美好生活,同樣希望通過消費來改善生活,但受制於現實條件,只能節儉一輩子。對於他們來說,如果每月收入增加500元人民幣,所帶來的獲得感是同等情況下所有人中最高的,所產生的邊際效應同樣是最高的。
在中國提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越來越需要擴大內需的今天,在公平日益影響人心向背的現代社會,當今中國應該設法在5年左右時間將城鄉居民的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從目前的100多人民幣到300多人民幣之間逐步提升到500元人民幣到1000元人民幣之間,具體可以參照不同地方的物價水平、收入水平,總之要給最需要的群體兜底,要讓他們能在所生活地方老有所養。
這與在透明、合理原則下給公務員群體上漲工資並不矛盾,而只不過說在養老金三軌制背景下應該適當優先考慮城鄉底層民眾,因為這既符合改革開放以來承諾的「共同富裕」,又是一舉多得的德政,能起到擴大內需、利國利民、贏人心的積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