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特殊時刻頻下基層 習近平山西行的四個關注點

撰文:孫飛
出版:更新:

5月1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離京抵達山西省,開始了對這個華北省份的第二次調研視察。習近平上一次考察山西是在大約3年前的2017年6月份。而就近一段時期來看,這是習近平2020年2月以來3個月時間裏第6次基層考察,也是第4次離京考察,如此高頻率此前少有。

中國當前處在一個比較困難的時刻,也處在一個比較關鍵的時刻。困難之處在於,中國經濟增長乏力,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仍未平息,美國在貿易、科技等領域的施壓。關鍵之處在於,2020年是中國實現全面脱貧的最後一年,經濟轉型升級正處瓶頸期,臨近民族復興卻又將強未強。

習近平在山西太原考察。(新華社)

習近平在這段時間裏頻繁下基層和離京考察,既有助於穩定人心,或許也有聯通和團結上下階層、體制內外的用意。而對山西省的這次考察,發生在中國即將於5月下旬召開全國兩會前夕,還能夠體察民情、收集民意。

習近平在2月10日於北京的街道小區調研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關工作,3月2日在北京考察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工作,3月10日飛往疫情重災區湖北省武漢市考察和指導疫情防控工作,3月29日至4月1日在東部浙江省考察疫情並推動復工復產,4月20日又移步西部省份陝西再度聚焦復工復產以及社會生活秩序恢復問題。

+8

截至5月12日,根據已知公開資料,習近平5月11日在山西大同市考察調研了3個地方,先是在雲州區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西坪鎮坊城新村,了解鞏固脱貧攻堅成果工作情況,前往雲岡石窟了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12日前往山西省會太原市,涉足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範區政務服務中心、太鋼不鏽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汾河太原城區晉陽橋段,了解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企業復工復產、生態環保和污染防治等情況。

就近兩天來看,脱貧、文化、製造業、生態,是習近平山西之行首先顯露出來的4個關鍵詞。後續行程可能還會有其他意向,有待繼續觀察。

習近平在太鋼不銹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考察。(新華社)

西坪鎮坊城新村是原先西坪鎮原大坊城村和西咀村合併而成的易地搬遷村。相比從前的窯洞土屋,白牆紅瓦的新村的生活條件明顯已經大為改善。這也是當地脱貧的一個關鍵標誌。而其脱貧原因正在於習近平首先落腳的「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所代表的「產業脱貧」模式。黃花耐瘠、耐旱、易活,兼具食用、加工、觀賞等功能,近年來已經成為當地農民脱貧的「當家花旦」,形成了種植面積達17萬畝、產值達7億人民幣(約合7.7億港元)的當地支柱產業,這也是保障當地民眾持續性小康生活而不致於返貧的原因所在。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的雲岡石窟,則是北魏時期開鑿的一處歷史文化遺產。該石窟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進入華夏後的歷史軌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

習近平前往甘肅和山西調研,都去了石窟遺址。(新華社)

值得一提是,習近平去年8月考察甘肅省時,首站就是該省的敦煌莫高窟,顯示出習近平對中國古代石窟藝術的興趣。當然,敦煌莫高窟與雲岡石窟,都代表了中國的歷史與文化。習近平對這些地方的注意,其實反映了他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愛好。

而從習近平就兩處石窟發表的看法,能夠看出他對中外文化的個人態度。習近平在山西大同說,「雲岡石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他在甘肅敦煌說,「保護好我們的國粹」,「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鑑、吸收各種文明的優秀成果」。習近平在甘肅還曾說過:「我們對於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

進一步來看,習近平在山西省大同市關注的「脱貧」與「文化」,其實也可以理解為「民生」與「文明」。在太原市所關注的「製造業」與「生態」,則可以理解為「經濟」與「環境」。這4點都是一個國家存續消長的根本性議題。習近平作為國家主席,其公開活動都會象徵着一定的國家姿態與意志。此番山西行的一些細微之處,也會有展現高層政治動向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