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對峙】從衝突到和解 暴露中印高層3大現實思考

撰文:江流
出版:更新:

發生在班公錯以及錫金中印實際控制線(LAC)一帶的中印互毆對峙事件一度呈現緊張態勢後轉向「降温」。6月8日中國外交部回應稱目前中印邊境區的局勢總體穩定、可控,且表達了雙方達成通過談判解決衝突的共識。而在此前,印度外交部以及宣傳媒體已發表與北京一致口吻的聲明。

從5月上旬的衝突發生到6月初雙方一致對外宣吿「協商解決」,這期間曾有解放軍被印軍俘虜,數名印軍被解放軍打傷的圖片以及影片在網絡傳播,戰機對峙、重兵備戰、雙方加緊投送武器的報道一時觸動輿論神經。更有甚者,在中印幾番「談判」未果之下,有好事者美國主動尋求「調停」。在軍事衝突的危險邊緣,以及美國的高調尋求介入之下,中印是如何快速達成的共識,他們處理此次衝突的思路又是什麼?

綜合兩方官方聲音以及各界報道來看,總的來說,中印處理此次衝突的思路大致有以下三點:

其一,要和平不要戰爭,儘管印度方面一度傳來強硬論調聲稱「印度的尊嚴不容挑釁」,但是很明顯誰也沒有擴大事態乃至挑起戰爭的意願。這是此次中印衝突得以在較短時間內進入溝通渠道的原因,也是雙方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共識。儘管期間曾一度發生兩方人員嚴重受傷的情況,但是雙方士兵沒有打破30年來所遵守的「不得相互開槍」的不成文規則,而且目前尚未傳出死亡案例。

實際上,數十年來,中印雖然在邊境地區多發對峙,但是雙方本質上都無意擴大事端。在雙方都加緊在邊境部署,擴大實際存在的行動中,這種低強度的摩擦、對峙與衝突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在發生衝突時,雙方又能快速地穩定局勢,這既說明雙方有一個成熟的機制來管控分歧,也說明雙方在這一點上的共識大於爭議。

其二,中印兩國都絕不允許邊界爭端國際化,引狼入室。世界上兩個人口大國的邊境爭端成為多方國際政治力量介入下的國際爭端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尤其是當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台後,將亞太戰略調整為印太戰略後,印度在中美之間的角色更加凸顯。

於是可以看到,中印衝突之後,特朗普公開喊話稱美國已準備好、願意且能夠調解和仲裁中印的邊境爭端。儘管印度在中美關係交惡的背景下極有可能獲得一種心理優勢——即藉助美國力量對華施壓,但是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顯然並不真的歡迎美國介入。當特朗普聲稱在中印衝突期間其曾與莫迪通話討論了該話題時,印度方面竭力澄清沒有通話。無論那通「電話烏龍」的背後是什麼,結果就是中印不約而同地拒絕了美國的介入,而且用詞是極為直白且不留情面的,「兩國有能力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解決兩國間的問題,不需要第三方介入。」

關於原因,對於印度來說,其拒絕特朗普的首要因素就是其「戰略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會因為美國能幫助其提升在亞洲的競爭力就對其產生依附心理,而且新德里對在克什米爾發生的第一次印巴戰爭後的國際調停記憶猶新,前車之鑑猶在,莫迪不會重蹈覆轍也在情理之中。以莫迪這樣的政治強人,深知請神容易送神難,因此,拒絕美國幾乎是一個不容懷疑的選擇。

正如上文所說,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中印在解決邊境問題上有既定機制,且至今中印誰也沒有改變現狀的迫切意願。

第三,為什麼要快速解決?

根據多方面消息,從2020年5月中印衝突以來,雙方已進行過多輪會談,最近的兩場分別是6月5日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吳江浩同印度外交部東亞司聯合秘書史耐恩(Naveen Srivastava)舉行的視頻會議,該次會議後,雙方同步稱將和平協商處理分歧。6月6日,中印雙方再舉行軍長級會談。在此次會談後,印度外交部宣稱雙方一致認為,不僅要和平解決邊境爭端,還需要快速解決,速度是「至關重要的」。

從數輪會談到高層級接觸的速度較之以往洞朗對峙等事件的處理顯然更快,陷入對峙的中印為何如此急於平息局勢?

其實,除了在中印對峙外,印度軍警也正在印控克什米爾與叛軍和游擊隊展開激戰。印度在邊境地區呈現兩線作戰狀態。對於印度來說,其需要面對的最現實的問題是目前印度新冠肺炎的感染病例已達26.7萬,更為恐怖的是,數據顯示,印度進來的新增正呈指數級增加。對於莫迪來說,如何應對疫情以及確保國內經濟民生才是其目前最棘手的問題。而在6月5日的那場中印會談中,中國官方發佈的信息顯示,當時雙方談到了中印抗疫合作的話題。

對於中國來說,2020年同樣是一個極具挑戰的節點。中國雖然擺脱新冠疫情的肆虐,但是受疫情衝擊國內經濟民生問題凸出。此外,在中美關係進一步緊張,面臨的國際壓力增大之下,北京要解決香港問題,還有着手應對愈發嚴峻的兩岸局勢。

2020年的中印對峙,在雙方看來顯然只是一朵小水花,在各自都面臨正在到來的大風浪之際,所謂的邊境衝突也就不那麼敏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