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對峙】解放軍重兵遠征 北京如何突破僵局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到6月8日,中、印兩軍在西段邊境地區的對峙仍在繼續。環顧6日至8日間的中、印消息,來自北京和新德里的各種官方信息展現了對峙的兩個不同維度,也揭示了此次中印西段邊境的的僵局態勢。

一方面,中國「中央電視台」在6月6日披露了一則大規模軍事調動的信息。在報道中,解放軍空降兵軍的一支旅級作戰部隊的全部人員、裝備在5月僅用數小時就從湖北駐地投送到了「西北高原」。它顯示解放軍的投送能力較之2017年洞朗危機時有了較大提升。

中方快速部署大量部隊的局面,讓印度權威軍事專家舒克拉(Ajai Shukla)「約有三個旅的解放軍佈置在加勒萬河谷到班公湖的一百多公里的戰線」、「直指北阿坎德邦印軍司令部」的判斷具備了一點合理性。到6月8日,解放軍傘兵部隊的大規模調動還在印度Aaj Tak電視台等權威媒體中引發了強烈反響。

解放軍在邊境地區投送大批部隊的行動並不是進攻性措施,此舉只是為了確保中印在邊境一帶軍事實力的平衡。在控制線的另一側,是印度第14集團軍兩個師下轄六個旅的兵力。

+1

其中,印軍14集團軍第三師的102旅、70旅兩個山地旅佈置在巴里加斯一線,一個炮兵旅駐紮在軍部列城周邊。當中方暫時也以同樣的「三個旅」兵力佈置在邊境時,這種平衡背後的局面也暗示了雙方的僵局。

而就「僵局」這點來說,印度外交部在6月7日的最新聲明也可以說明些問題。印度外交部稱,中印兩軍前線首腦在6日於「親切和積極的氣氛中」會晤後,雙方已決定「同意根據各種雙邊協定,和平解決邊界地區的局勢」。

比起中、印兩軍5月上旬在班公湖岸邊的大打出手,以及5月中旬在加勒萬河(Galwan Valley)河口的瞠目相見,新德里的「親善」比之以往略有反差。但印方的「親切與積極」是機械的,只是複述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2019年的非正式會晤期間「管控和處理分歧,不讓分歧成為爭端」的原則。

在6月6日的軍方對話中,印方還始終要求中方「減少部署」、「退回原駐地」、「結束施工」,這是中方不能立即接受的。儘管中印雙方仍能以「三十年對峙不開一槍」的精神繼續面對邊境問題,但僵局已經形成。

解放軍在中印西段邊境遭遇的對手是曾在1999年卡吉爾衝突中打退巴基斯坦滲透突襲的印度精鋭部隊。圖為印軍在卡吉爾衝突取勝後,向媒體展示戰利品。(美聯社)

《印度快報》等媒體還指出,在6月6日的軍方對話後,印度陸軍已經第一時間向國防部、外交部和莫迪辦公室匯報了情況,並開始向高海拔地區增派兵力和重型裝備,以應對中方部署。印方甚至做好了「long haul」(長途跋涉)的準備。

不過,僵局可能也是暫時的。北京與新德里似乎仍期待儘快解決問題。印方消息人士已披露中印軍方會議的主要議程是「討論一種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避免兩軍不在實際控制線(LAC)一線展開軍事活動」。

印媒還稱雙方採取了「小而有力的步驟」解決僵局。因此,中印雙方很有可能會採取「接受現狀」的方式面對問題:印方既然不能拆除其在2019年4月修築的達布克-什約克-斗拉特別里奧地公路(Darbuk-Shayok-DBO road),那麼中方在加勒萬河谷和班公湖沿岸的工事自然也有保留的必要。工事建築一旦結束,參與修築的解放軍也會撤回。此舉既不會損害中國的利益,也不至於損害印度的自尊心。

此外,在北京和解放軍面對僵局時,印度一側的問題也更為突出。

在新冠疫情肆虐之際,莫迪仍能在印度民眾中維持極高的威望。中印邊境引發的愛國熱情也幫助了印度人民黨當局。(美聯社)

首先,印度軍方雖然向拉達克等高海拔地區派駐了更多兵力,並與中方部隊展開針鋒相對的行動,但印軍在拉達克一側的行動只能從5月下旬開始繼續維持四個半月。印軍在當地修築的多條公路不具備全年行駛能力。在14集團軍的總部列城,當地到從9月下旬到次年6月都因低温而處於「與世隔絕」狀態。

其次,印軍在印控克什米爾及拉達克地區的預算也不足以維持大規模行動。印度陸軍參謀長納拉萬(MM Naravane)將軍曾在5月抱怨過,他指出,印度當局已要求陸軍削減20%的預算。如印軍按計劃為拉達克一側與中國對峙的士卒添購冬季裝備與後勤補給,那麼兩線作戰的印軍,可能難以分出足夠力量應對北側的巴基斯坦軍隊和西側的克什米爾游擊隊。

因此,隨着中印兩軍一面向事發地域調集火炮、戰鬥車輛、工程車輛、軍用船隻和大量人員,一面卻又彼此強調「中印邊境地區的局勢總體是穩定的、可控的」,「未發生暴力事件」。這種局面就證明了雙方的僵局具備隨時解決的可能。或許,在解放軍完成加勒萬河谷工事後,本次風波就將以「邊境地區局勢恢復至4月底對峙前水平」的結局吿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