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灰色地帶衝突」日增 台灣擬借冷戰經驗阻大陸「切香腸」?

撰文:陳宗逸
出版:更新:

台海周邊近期局勢緊張,由於美國衛生部長歷史性官式訪問台灣,以及南中國海中美對峙劇烈,不排除有相當衝突出現。而台海周邊上空近期也相當熱鬧,台軍機緊急升空、解放軍軍機穿越中線直探領空而來,已經是家常便飯。據傳,昨晚(8月15日)深夜,台南空軍基地又有台軍IDF戰機不尋常的多架次緊急起飛,目前尚無其他情報佐證,不過在地居民言之鑿鑿,可以見得目前台海上空的緊張對峙狀況,已經一觸即發。

台海周邊近期局勢緊張,兩岸軍機擦槍走火的可能性越來越高,台軍祭出新戰術和準則因應。(台灣國防部提供)

由於兩岸軍機的交鋒越來越激烈,且解放軍軍機穿越台海中線已經成為常態,且直接挑戰台灣12海浬領空,台軍目前由於缺乏《軍用航空法》的依據,故空軍的交戰準則等並未有清楚法源依據,在緊急時刻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大增,故台軍近日緊急調整接戰準則。

將《國軍經常戰備突發狀況細則》做修正,詳細劃分攔截區的應變,分為12海浬領空內、12海浬至海峽中線以及海峽中線以西等不同區塊。距離台灣30浬、20浬和12浬領空,都有相關處置。

台灣國防部在8月10日首度提出地面防空導彈全程監控等語,已經象徵台軍近期全面提升戰備準備,以及更改交戰準則的模式,務必讓戰爭危機降到最低。(台灣國防部提供)

隨着解放軍戰機逐漸接近台灣,每個攔截區都有不同的接戰模式,基本上,台軍方為了避免台軍因為危急、慌亂或者緊張,而擅自開第一槍,故也祭出嚴謹的接戰命令,一旦擅自開第一槍,將會面對刑罰。

這也是2019年3月31日,解放軍軍機飛越海峽中線後,蔡英文下令台軍要「強勢驅離」後,台軍方祭出的最新接戰準則。但是,不同攔截區的相關戰術處置為何?目前為台軍最高機密之一,屬於每年更改一次的「固安計畫」之重要一環。

台軍嚴格規定,在空攔截戰機或者戰艦,絕對不能在沒有作戰指揮部的授權下,開第一槍引起戰禍。(台灣國防部提供)

根據側面了解,由於台灣國防部在8月10日正式對外界表明,面對解放軍軍機接近台灣領空的戰術挑釁動作,國防部已經準備「地面防空導彈監控」等措施,台國防部還強調,此因應措施為「秉持不挑釁、不怯敵以及越接近本島,越積極處置」的原則,來進行攔截驅離與攻擊等任務。

但是,台軍飛行員要開第一槍,即使解放軍軍機已經進入領空,目前依照規定來看,還是得聽從台空軍作戰指揮部的命令,而台空軍作戰指揮部的授權,則應該來自總統蔡英文的裁決,蔡英文在迅速裁決之前,則會參考台灣國安會幕僚、國防部等所給予的建議。

台灣國防部所屬智庫國安院也提出,解放軍軍機目前擅長使用「灰色地帶衝突」(Gray Zone Conflicts)的手段,在衝突邊緣不斷對台灣空軍進行「切香腸」(Salami Tactics)的包緊戰術,故台灣軍方參考美蘇在冷戰時代擅長使用的「灰色地帶衝突」戰術,也祭出「灰色嚇阻」(gray deterrence)的對敵接戰概念,期望能夠以灰色對灰色、將衝突威脅的發生至實際行動間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以確保國家利益與安全。

美國與前蘇聯海空軍,在冷戰時代已經磨合出一套相當有效、能夠避戰、止戰的灰色嚇阻戰術與概念。台軍目前正在依據時代的變化,更改此一戰術的寬度與深度。(U.S.A.F)

國安院指出,「灰色嚇阻」的概念是一種「創新行動」(creative action),諸如資訊作戰以及武裝力量的巧妙使用,以此來嚇阻國家或非國家對手所持續的灰色地帶行為。其目標為強調塑造政治與資訊效果,來對抗敵人,而非使用武力獲得戰術勝利。此戰術可以突破對手「多層級」(multiple layers)的控制和戰略建構,並且切斷對手的物質利益,尤其是其「獲利網路」(patron-client network),此具有相當嚇阻效果。

此外,發動資訊戰、在資訊敘事中奪取詮釋發語權,以及果斷進行網路戰,都是「灰色嚇阻」的初步概念,台軍目前正在積極發展此一新型戰術,也就是蔡英文在就職典禮上所述,台軍將加強「認知戰」準備,也是此種「灰色嚇阻」戰略的概念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