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封殺中國科研留學生 北京為何選擇冷靜以對?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於9月9日表示,截至9月8日,美國已撤銷逾1000名中國人的簽證,阻止相信跟中國軍方有關聯的學生和研究員入境。部分被取消簽證的留學生自發對情況進行匯總統計,發現許多被取消簽證者畢業於與國防科技研發相關的大學。
此外,有部分被取消簽證者雖然本科院校與國防無關,但其畢業中學則屬於國防科技院校附屬中學,他們也疑似因此遭到波及。

美國劍指科研留學生「一石三鳥」

就這一招撤銷中國人簽證,華府達到「一石三鳥」的效果:延續「脫鉤」政策,發出「中國乃敵國」的訊號,互動方式改為「有罪假定」,事事往最壞處作準備;明示中國國民如與官方機構扯上關係,人生路途將會少一選擇,變相切割分開中共與中國人民;阻截人才獲取美國知識的門路,並減少菁英群體流向中國科創產業,以期遏制中國發展。

美國攻勢一浪接一浪,而且有一整套通盤計劃,分進合擊,中方就此主要還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守多於攻,最明顯是美國對華為步步進逼,封殺名單定期納入更多中資巨企,可是傳聞多時的中國版封殺名單仍只聞樓梯響,一直遲遲未有出爐面世。

這亦是不難理解,因為講到綜合國力,美國仍是世界第一,單講對付留學生一事,美國趕走中國籍科研學子是一回事,而中國如對等趕走美國籍學生又是另一回事,同一行為出自不同國家之手,成效與觀感大有不同。

儘管如此,中方的戰略定力除了是有鑒於實力對比,也是對決策時機的判斷,始終臨近美國總統大選,現屆美國政府大打「中國牌」亦是意料中事,若果北京事事要隨美方的選舉策略起舞,兩國關係陷入幾近失控的惡性循環,到時候即使白宮在來年換了主人,對華政策轉趨緩和,那修復的成本和時間亦會大大增加。

或專門針對中共擬定政策法規

北京等大選結果就不過兩個月的事,而如特朗普敗選,新總統來年1月就上台,現時看來是狂風暴雨式的連環攻勢,就會變做現屆政府臨落台前的最後攻勢,本來就毋須心急抓狂。

短期而言,美國撤銷中國人簽證,中國可以做的事並不多,貿然升級觸及商貿往來就只會將事情鬧得更大,正中特朗普政府下懷,反正過去半年以來,美方不單於經貿科技戰咄咄進逼,華為包圍網愈收愈緊,關稅戰仍未休止,兼且還觸碰港台疆南海之類中方「核心利益」,試探北京底線,相比之下撤銷簽證是美國內政之餘,更不見得要過度反應了。

今年4月,美國共和黨參議員卡頓(Tom Cotton)已提議,中國留學生不應該在美被允許研習STEM範疇。(美聯社)

長期而言,中方不見得真的幻想僅是「美國一些政客」危害兩國關係,也不會預期換了拜登當總統,兩國角力就會自動煙消雲散。從這一點來看,撤銷簽證是可預期、小劑量卻又意義深遠的一擊,預示美國可於宏觀政經層面攻擊北京,也試圖於微觀政策層面引導中國國民的想法和行為,未來可能會發展出一套專門針對中共的政策法規,企圖削弱政權的民心基礎,並降低其動員社會資源的能力。

以現時美國全方位進攻圍堵來說,北京唯有盡力開拓國際空間,以突破科技封鎖,並且爭取時間以掌握核心技術,以免不斷重複寸步難行的困境。當然,最重要還是建立經濟富足、財富分配公平、社會公義伸張的社會,那麼即使外部力量怎樣離間分化都不會奏效。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