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開打科技冷戰 中國科研「遠水不能救近火」怎麼辦?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五(11日)在北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就「十四五」時期中國科技事業發展聽取意見。
中央政法委旗下公眾號「長安劍」撰文指,是次座談會以中美博弈為議題背景,探討科技創新的問題。習近平在是次會議上特別強調,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卡脖子」源於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

科技創新對國家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回顧2018年美國以違反伊朗禁運令為由,封殺中興,當時這間中國電訊業巨頭一觸即潰,高層承認面臨滅頂之災,最終被迫要繳交巨額「罰款」之餘,還要接受美方派員監督。繼而華為亦遭受美方步步進逼,唯因該公司於財政、技術與市場範疇均底子厚實力足,才未至於步上中興後塵,但依然是處處受制肘,如自家設計的麒麟晶片便可能會「絕種」。

國家主席習近平。(資料圖片)

有見及此,官媒特別點明「原始創新能力」這一用語,意在表示中國需要自力更生,核心技術不可以仰賴於人,否則下至企業員工生計,上至產業戰略安全,均會在地緣政治動蕩的局面之中,受到嚴重威脅以至命懸一線。

按習近平的講話,「原始創新能力」可以分為兩方面,一為技術應用領域,農業方面有「很多種子大量依賴國外」,工業方面則「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70%以上」。二為基礎科學理論領域,牽涉到技術應用缺失的根本原因:「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

「缺了甚麼就研發甚麼」思維不可取

沒有晶片就研發晶片?沒有引擎就研發引擎?現實科研和經濟運作當然沒那麼理想化和簡單。首先科技這回事日新月異,經濟體各自有相對優勢,專攻特定範疇的產業,如果本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時間,只換來追得上對方三四年前的生產制式、十年前的產品標準,這無異於是以有涯追無涯,得物無所用,對於自身資源分配亦是不划算的。

其次,四十年改革開放之所以成果驚人,引入西方科技和知識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而美國正正執西方科研之牛耳。最理想的情況是,在中美科技完全脫鉤之前,中國已經準備充足,致使華府根本無法以本傷人勒索威脅,可是時機這回事沒可能盡如人意,即使中國數十年來急起直追,個別應用範疇如移動支付更青出於藍,事實是到了脫鉤迫近一刻仍多有缺漏,此時要亡羊補牢恐怕舉步維艱。

科研需要人才、市場和組織能力,評估成本效益和不斷試錯「交學費」,所有條件都需要時間醞釀生成,然而美國攻勢就近在眼前,遠水又豈能救近火呢?更何況就中國的基礎科學迄今仍是「站在巨人肩上」,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就直言:「過去的方針是砸錢,晶片光砸錢不行,要砸數學家、物理學家等。但又有多少人還在認真讀書?」

任正非:中國人才濟濟但仍要全球找人才

問題多籮籮又盤根錯節,官媒便就此標示習近平的一句話:「越是面臨封鎖打壓,越不能搞自我封閉、自我隔絕。」具體內容不算多,但大致方向是清晰的:「要逐步放開在我國境內設立國際科技組織、外籍科學家在我國科技學術組織任職,使我國成為全球科技開放合作的廣闊舞台。」

畢竟自力更生不等於自給自足,最有切膚之痛的任正非就表明:「光靠一個國家恐怕不行,雖然中國人才濟濟,但還是要全球尋找人才。完全依靠中國自主創新很難成功,為什麼我們不能擁抱這個世界,依靠全球創新?」

由此可見,如今中國或許最需要在國際上廣交朋友,以抗衡美國的科技冷戰,一則減省延續全球化優勢以減省開發成本,二則有助於集中資源專攻必須掌握的核心技術,三則通過分工合作以提升開發「原始創新能力」的成效。國家「十四五」規劃編制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席林毅夫即表示:「絕大多數高新技術不光美國獨有,我們可以從歐洲、日韓等發達國家進口,其他國家也沒有理由為了維護美國的單邊霸權而犧牲自己,不和中國進行貿易和交流。」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