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花木蘭】中國觀眾不收貨的一大原因:漢服復興運動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歷經波折的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終於和民眾見面。在電影宣傳期間,迪士尼聲稱深刻研究中國文化歷史,花費心力打造出「真實」的花木蘭,以符合華人觀眾的喜好。但這部讓眾人引頸期盼的《花木蘭》,如同22年前的動畫版一般,其劇情、服裝、建築、道具,在在讓世界各地華人感到怪異與陌生,上映後隨即傳出「迪士尼不懂中國」等不滿聲浪。

儘管《花木蘭》導演妮姬・卡羅(Niki Caro)感性把電影稱為「送給中國的情書」,且劇中運用不少中國古典詩詞,如《木蘭辭》的詩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但華人依然不買賬,除了故事架構本身就有問題外,還與宛如鴻溝的文化刻板印象所造成的視覺效果有密切關係。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從宣傳到上映,爭議不斷。圖為法國戲院老闆傑哈德勒蒙(Gerard Lemoine)砸毀花木蘭海報佈景。(facebook@Gerard Lemoine)

魏晉塢堡與福建土樓

首先,便是在預吿片讓人嚇一跳的福建土樓。

《花木蘭》的故事出處-《木蘭辭》幾乎是每位華人中學時期必讀的課文,因此花木蘭對於華人而言是個家喻戶曉、非常熟悉的故事。姑且不論歷史上是否真有木蘭其人,其故事雖經歷代文人潤飾,不過從《木蘭辭》中的詩句用詞,如稱天子為「可汗」、描述的征戰地點皆在北方。因此從宋代至今,人們普遍認為《木蘭辭》的歷史背景應是北朝(386-581年)。

對於華人民眾來說,木蘭生活在北方是個文化常識,這也是為何真人版《花木蘭》出現了五代(907-979年)以後客家人南遷才興起的土樓,會讓人無法接受。

真人版《花木蘭》中木蘭居住在南方土樓之中,讓從小到大皆知木蘭為北方人的華人觀眾無法接受。(新華社)

那麼,真人版《花木蘭》出現土樓的用意何在?是因為每個迪士尼公主都需要一座城堡嗎?福建土樓的出現,或許是為了展現流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堡。塢堡大約形成於兩漢之間的新朝天鳳年間(14-19年),最初為邊塞的防禦遼望建築。隨著東漢社會動盪不安、羌亂蔓延、朝廷無暇顧及民間社會基層,民眾便組織地方武裝自衛組織、建造塢堡共同抵禦外人的侵犯,保護家族或鄰里鄉黨。從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184-280年)塢堡大增,如董卓之郿塢,許多豪傑便據塢堡為守。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塢堡逐漸成為常見的村落名稱。由於塢堡是人們為了因應戰亂,所產生的組織與聚落,為維持塢堡內眾人的生活,除了軍事防禦外,還必須保障其內部的經濟供給。

圖為廣州麻鷹崗出土的漢代陶製塢堡。(Facebook@Yichen Tsai)

在塢堡內的民眾除了擔負禦敵作戰任務,還要從事生產勞動,呈現出兵農合一的生活型態。不少學者研究元代出現的福建土樓與魏晉塢堡,兩者在建築型制、防禦功能上非常相似,可能有一定關聯。不過塢堡與土樓在外觀上有醒目差別,從壁畫與考古出土的塢堡模型,可以發現其為方型,而福建土樓則有方有圓。或許迪士尼是出自於一般歐美人士對於中華文化的刻板印象,或為了畫面效果而選擇使用福建土樓替代歷史上的塢堡,但也顯示出迪士尼在考據上的不用心。

令人頭皮發麻的服裝與扮相

真人版《花木蘭》另一個讓人詬病的就是,上至主角木蘭,下至跑龍套的小角色,其服裝不僅沒有質感,還是中國歷代服飾大雜燴,放眼望去像是前幾年古裝劇中的廉價戲服。

劇中唯一符合歷史上的服飾,只有到木蘭家宣布徵兵的官員,可以看出其參考陝西唐代張士貴墓所出土的武官俑,但也與花木蘭故事背景朝代北朝不符。

劇中花木蘭的相親妝,與媒婆的妝容,從預吿片釋出後就考驗著華人觀眾的審美細胞,為何民眾對於這次《花木蘭》裏的服裝意見這麼多呢?

劇中木蘭的相親妝與看起來十分廉價的服飾,讓華人民眾無法接受。(迪士尼官網)

民眾除了不滿戲服呈現出西方幻想裏的中國風格外,另一個原因還與近年漢服在內地興起有關。漢服運動自2003年開始,已有十幾年的時間,發展至今已成為「漢服經濟」是具有高額產值的產業鏈。在年輕的漢服愛好者的努力推廣下,世人逐漸了解這套消失已久的服飾,各個朝代的漢服形制也有了更多的考據與復原。

這也是為何此次真人版的《花木蘭》服裝比起考據更為失據的1998年動畫版,卻引來更多批評的原因之一。

過去兩岸三地在製作古裝歷史劇時,對於戲服的要求並沒有那麼高,多將重點放在導演與演員的知名度上,對於服裝、道具與建築並無特別考據。因此過往的古裝劇,演員們都穿著相當浮誇、幾乎是幻想出來的戲服。

而近年不少戲劇捨棄過去常見的俗氣戲服、影樓裝,如《長安十二時辰》、《清平樂》等戲劇對於戲服的顏色、質感、整體搭配有更多的要求。

漢服唐服宋服明服之興起,帶動不少年輕人投入相關產業,如飾品、妝髮與拍攝。近年更有許多漢服愛好者仔細研究歷朝歷代流行的裝扮,順勢推出復原歷代妝容與髮型的相關影片,每個造型都能找到相對應的壁畫與陶俑。

因此,華人民眾在這幾年的漢服薰陶下,自然對於真人版《花木蘭》那俗氣的戲服與裝扮感到萬分不適。

迪士尼由於把《花木蘭》改編為真人版,華人民眾自然會以古裝劇與歷史考據的高標準,來一一審視其內容細節。先不論迪士尼是否曾向中國大陸當局過目劇本,導致服裝、建築與道具呈現各朝代大雜燴一事,單從木蘭與媒婆的誇張粧容、皇帝服裝的不考究,就多少能夠明白,西方視野對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仍有着「傅滿州」(Fu Manchu)般的負面觀感。

這封寫給中國的「情書」,是書寫自不瞭解對方的情況下的一份錯愛,以為已經做足功課,細節卻仍滿是彆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