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40年】深圳規劃已有定論 習近平南下重點或在大灣區

撰文:穆堯
出版:更新:

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上台後的第三次深圳之行已敲定,他將出席在10月14日舉行的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紀念大會。

這座被冠以中國改革開放最成功「樣本」的城市是中國經濟騰飛的象徵,甚至在近一二十年也被朝鮮、巴基斯坦等嚮往中國改革開放的國家視為學習的「榜樣」。

而對於習近平本人來說,深圳也是他的父母退休後生活多年的城市,這裏的成功也與其父習仲勛早年主政廣東密切相關。

深圳的發展潛力已被挖掘,北京當下力推的龐大計劃是囊括大灣區所有城市的區域發展。(香港01)

8年前,當習近平剛剛在中共十八大接過胡錦濤手中的權杖後,他便南下深圳做了一次極具象徵意義的「旅行」。當時,無論是公開的還是私下的講話,外界好奇他會將中國帶往何處。

所以,人們有理由相信,習近平會在當下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這一特殊的時間節點賦予這座城市更加豐富的內容,或者說讓歷史足以記住的印記。當然,更重要的是在中國當下的現實處境下,他所釋放的信號會引起怎樣的解讀。

8年前胡錦濤與習近平進行權力交接時,中國雖然躋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無論從政治改革還是經濟發展上都越來越呈現出清晰的「瓶頸期」特徵。一些觀察者的聲音一方面預言着中國「崩潰」,另一方面也在猜測中國最高領導人會將國家帶到何處。

過去8年間,中國國內政經狀況和外部生存環境都發生了影響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外部環境似乎因為中美結構性矛盾的激化而變得更為惡劣。這其中既有現實客觀發展的原因,當然也有中國主動推動變革的「因素」。

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將南下發表講話。(新華社/資料圖片)

但不管怎樣,世界的確期待北京能夠提供一個答案,去幫助人們理解未來這個全球經濟增長引擎會有怎樣的表現,會以怎樣的姿態幫助人們消除對未來外部環境惡化的憂慮。

6月初,世界銀行聲稱,新冠疫情使全球經濟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衰退。在其公布的《全球經濟展望》中,世界銀行預測2020年全球GDP將收縮5.2%,「受影響最大的國家是那些疫情最嚴重以及嚴重依賴全球貿易、旅遊、大宗商品出口和外部融資的國家。」

中國可望成為2020年G20中唯一可以實現正增長的經濟體,但它本身也面臨自己的問題,尤其是中美貿易戰的衝擊迫使中國必須加快經濟轉型,它同樣需要一個寬鬆的經濟調整環境。

而在中國最初對外開放的窗口城市深圳,由習近平來回答這個問題不僅僅是恰當的,而且是最具說服力的。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習近平在廣東省考察,期間到深圳蓮花山公園與當年參與特區建設的人交談。(新華社/資料圖片)

最近,包括路透社、法廣等西方媒體也在密切注意他在深圳的動作。法廣在10月12日的一篇報道在引述一些評論時猜測習近平南下深圳究竟是宣示改革決心,還是依然難逃「跛腳鴨」式改革老路(這裏的改革僅限於經濟社會改革而不包括政治改革)。

且不論這種造勢或者猜測是否有根據,我們姑且假定中共高層是有動力也有意願拋出最有創意的新主張,那人們也希望預見,中國式改革究竟還有多少潛力可以挖掘,足以支撐人們的期待?

如今,我們很輕易地能夠理解當年鄧小平打開中國國門時經濟騰飛的邏輯,但是今天進一步開放的阻力並不比當年更小。

在此前夕,中國官方公布了一份深圳「五年改革方案」(《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年至2025年)》)。這份方案的確覆蓋了許多突破傳統的內容,包括土地調控和超大城市人口落戶制度、數字人民幣、地方立法自主權等。所以,深圳規劃既已有定論,那麼習近平之行重心當然不在此。

事實上,一方面深圳被確定為社會主義制度的成功標本,這是其政治定位;另一方面可挖掘的發展潛力顯然不在深圳,而在於更大範圍的粵港澳大灣區計劃。當然,大灣區計劃不是深圳經驗的複製,但是鼓勵大膽闖、改、試在得到北京背書的當下卻可能激活一個超大範圍的區域經濟體系。更早前,中國政府在過去數年間建立了二三十個自貿試驗區,並聲稱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以國際國內雙循環應對內外環境尤其是外部環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