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戰狼】「入關」路經台灣:中國崛起的一面鏡子

撰文:楊騰凱
出版:更新:

若照「入關學」的路徑,兩岸必須先行整合,再共同向既存的國際秩序叩關。「入關學」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願景」自有一番論述,但如何將看似同文同種,可是對「政治制度」的信念以及對於是否統一,皆幾乎不存在「共識」的兩岸而言,中國的「統一」,是否能如「入關學」所勾勒,是中華民族「入關」的「先期進程」?又或者是中國大陸必須先行「入關」,台灣方能如關內的大批「儒者」般自然來附,並大力歌頌中國大陸制度的「優點」、兩岸統一的「必要」,乃至於中華民族引領國際秩序的「正當」。

習近平2019年1月2日在《吿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強調『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圖為台灣民眾在街頭觀看直播(中央社)

無論如何,習近平曾言,「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着民族復興而終結。」換言之,倘若中國大陸成功「入關」崛起完成民族復興,台灣問題必將完結,哪怕台灣問題事實上是屬於「入關」的「先期進程」,或是「入關」所收受的「政治紅利」。既然「兩岸統一」被「入關學」視為不可或缺的一環,就現實面而言,恐怕也是外部力量難以違逆的大勢,那麼「兩岸統一」是「因」還是「果」,過程是「武」還是「和」,只要方向不衝突,「入關學」所敘述的「兩岸統一」脈絡,與現實之間是否存在落差,自然也不必多言。

只不過,從兩岸的統一放在「入關學」也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來看,對於大陸與台灣之間該如何看待彼此在政治上的分歧,以及對未來是否存在的攜手共榮的可能性,也再次成為了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台灣方面自蔡英文政府就任以來,對前任政府樹立的兩岸對話基礎,也就是「九二共識」,不僅視而不見,更將台灣人民族屬性成分中的「中華民族」收斂到極限,同時將「南島語族」成分放到最大,塑造「兩岸兩族」的語境,藉此加以解構寫在《中華民國憲法》的「一個中國」。

也許對「中華文化」影響力抱持高度認同的一方會認為,兩岸血緣、語言、文化存在着根本性的連結,「大樹絕非民進黨的小刀足以鋸斷」。但是,當對中國大陸的疑懼成為美國的主流思維,民進黨眼見機不可失,選擇與美國合流求取政治利益,制度不同的中國大陸成為了台灣人排斥的對象,血緣文化的脈絡此刻已不足令台灣人反思兩岸問題。

至此,制度不同而產生的政治矛盾、人民矛盾,正高速在兩岸之間加劇,而民進黨當局就算知道加深兩岸矛盾對台灣百害而無一利,但壞就壞在兩岸的矛盾能替民進黨創造豐厚的政治紅利,全面掌握台灣政治實權與網絡輿論力量的民進黨更不可能踩下煞車。當前不論政界或學界,對兩岸未來的發展均普遍感到無比悲觀,一方面台灣正在民進黨的操作下往「兩岸兩族」、「兩岸兩國」的方向高速飆車,而中國大陸則高舉「民族復興」的大旗,毫無可能坐視台灣進一步分裂。此時此刻,已經沒有人能夠完全排除兩岸衝突升高的可能性。

然而,既然兩岸之間的矛盾是經由有心人士刻意「建構」而來,必然也能循着同樣的路徑加以「解構」。當前兩岸最主要的差異便是基於「制度」的 不同而生,假如兩岸的制度在未來的演進發展上,看似難以尋得交集,那麼大家不妨從回頭檢視兩者制度發展的過程,反向找尋彼此是否存在着共同的價值與理念?

蔡英文政府就任以來,兩岸關係因為制度的不同而走向極端對立,但事實上,兩岸的制度本是基於雙邊人民不同的歷史記憶與集體目標而生,並不存在優劣或善惡之分,更不應成為人民彼此敵視的原因。(中央社)

回歸到台灣的生命歷程,從《馬關條約》以來,台灣人「被他人決定命運」的烏雲便揮之不去,這段歷史記憶的傷痛,成為了台灣人追求「當家做主」的力量泉源,最後也如願直選領導人,鞏固了令台人感到驕傲的民主制度。至於大陸的生命歷程,則是清末以來遭受強權欺凌而國破家亡的悲歌,才得以令「民族復興」大旗擁有無比政治正確地位,舉集體之力「做大事」,縱然不像台灣每四年可通過改選重新檢視內部政治種種議題,但上層政治的穩定,無疑也是中國大陸取得今日這般經濟地位的一大因素。

兩岸政治制度的發展走向不同的道路,撇除掉外部勢力以及民進黨的刻意為之,彼此之間缺乏的不過就是相互諒解,以及如何確保彼此的歷史傷痛不會再因對方而被掀起。換句話說,台灣不應自甘淪為美國遏制中國大陸的馬前卒,而中國大陸則應力求「台灣人的主體性」不再被「他者」片面決定。當滿足了彼此心底深層次的需求,誰說兩岸的矛盾不存在着樂觀的可能。

換個角度來看,台灣問題就如同中國大陸面對「入關」挑戰的一面鏡子,倘若連同文同種的台灣,都對中國大陸會不會強迫自身「改變」存在着疑慮,更何況是政治、宗教、制度均更為多元的整個國際社會。畢竟無論「滿清入關」、「蒙古西征」,歷史上每一個民族崛起、擴張的過程,豈有不流血不衝突?若借滿清入關的過程來看,就算不必經歷「嘉定三屠」或「揚州十日」,恐怕也難以避免「薙髮易服」的適應過程。進一步而言,中國大陸對台灣已成形的政治制度與民主自由,能給予多大的體諒,將決定台灣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入關」,換成國際社會,也是相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