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統迫近・六】美軍對台海的介入正接近北京的戰爭紅線

撰文:王雅 李富茂 戴侖
出版:更新:

近來台美關係不斷升温,蔡英文政府積極與美共舞,聯美抗中。緊張對立的兩岸形勢已經令武統成為大概率選項。而在中美關係惡化的疊加效應之下,習近平在抗美援朝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更被人視作一場「戰爭動員」。
台海戰雲密佈,任何一方都無法承擔戰火延燒的後果和代價。《香港01》為此推出「武統迫近」系列報道,以期最大限度拋開籠罩在台海的層層迷霧,探究中美台三方的利弊得失,以及各方國際力量可能的選擇。
本系列報道共17篇,將以每日兩篇的頻率刊布,此為第六篇。

點此進入:【武統迫近系列】

任何政治變化或國際變局如果只是頭腦風暴,或是紙上談兵,不能在地球上落地併發揮實踐價值,都沒有任何意義。政治家和評論家的區別就在於,評論家主要是嘴上功夫,寫幾篇文章或做做幾場演講就可以謀生,但是政治家必須克服一切挑戰,將想像落地變為現實才有意義,才能算得上是一位政治家。

台灣問題不是空泛的嘴上政治,台灣也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島嶼,而是實實在在的大國地緣政治,並且處於大國鬥爭的最前線。習近平必然看見台灣於中國的地緣戰略意義,決定了留給台灣的選擇只有「統一」。台灣島處於東海和南海的交匯處,是西太平洋上的戰略要衝,是中、美、日三國戰略利益的交匯之地,恰似「東方的直布羅陀(Gibraltar)」,更是第一島鏈唯一突破口,可以說台灣是中國主權和美國霸權的交匯點。這是中印邊界爭端、釣魚島爭議都不具備的特質,也是習近平除了「歷史使命感」外,處理台海局勢的另一個關鍵考量。

進入2020年以來,美國在台海地區的航行急劇增加。(Twitter@USPacificFleet)

兩岸統一,中國收穫的戰略利益是巨大的,這表現在:一、中國打破第一島鏈,解放軍「前出」500公里。中國周邊沿海,從北到南,島嶼相連,中國海軍要想衝出第一島鏈,全是窄窄的海道,還往往要穿越別國的內海。台灣「統一」後,中國海洋戰略至少在美國的島鏈封鎖上「撕開」了超過1,000公里以上的裂口,向西太平洋前出至少500公里,如果中國要推進「遠洋戰略」就必須「得到」台灣。

二、台灣是亞太海運的閘門,處於亞太航運要道的中點,連接上海與香港、琉球與馬尼拉、橫須賀與金蘭灣,以及鄂霍次克海與馬六甲海峽之間的航道。亞洲太平洋地區海上重要的商業或戰略運輸都在台灣監控範圍之內。

三、在中美對抗中,美國少了一張「制華」王牌。1949年以來,台灣牌從來都是美國打起來最輕鬆的一張牌,又直指中國要害,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獲得了對華「遏制」的最大槓桿。如果能夠解決台灣問題,用中國的一句俗語形容「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台灣問題一旦解決,也許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也將出現完全顛覆性的變化。

四、中國國防力量從台海解放出來,解放軍獲得更大機動性。幾十年來,解放軍主力被吸引在台海,統一後,解放軍獲得解放,可以用於其他戰略方向,輕鬆形成威懾。

台灣海峽在西太平洋「地勢險要」,是兵家兵爭之地。(微博@南海戰略態勢感知)

五、兩岸經濟合作走入正軌,中國國家力量得到整合。兩岸各有優勢,合作空間很大,例如晶片產業,這種合作優勢一直沒有充分發揮。統一前,台灣是減分項,統一後,台灣成為中國宏觀政策、產業鏈的加分項。

相反,設想有一天,台灣「日本化」、「韓國化」,如同全羅道,如同關島、如同橫須賀,美國基地建立,美軍全面駐紮,第七艦隊的航母駛入,薩德系統(THAAD)建立,戰略中程導彈架起……對中國來說意味着什麼?習近平能夠允許這個場景在台灣上演嗎?

台灣海峽「半島化」,中國大陸和台灣變成分治的「朝韓」,這是習近平一定全力避免的局面,更是從1949年後毛鄧江胡等中共領導者都要全力避免的局面。在1996年,因為美軍的介入,兩岸一度有「半島化」的可能性,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解放軍的一切戰略準備、軍事改革、武器迭代更新,包括2012年後習近平在中國軍隊進行的大規模改革,都是指向唯一的目標——兩岸統一。可以說,台灣問題如何解決,是決定中國「國運」和核心利益的謀略。因此,領導者個人「歷史使命感」,台灣對於中國的戰略意義,中美全方位競爭的外溢,蔡英文政府聯美抗中讓兩岸關係持續惡化,這一切都決定了,習近平無法不考慮如何打一場主權保衛戰爭,而這必然是在台海發生。

點此進入:【武統迫近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