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習近平的這場戰役 還要繼續打下去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11月23日,隨着貴州省宣布該省9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中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脱貧摘帽。這一時間點,距離習近平承諾的紅線時間只剩一個多月。接下來,按照十九屆五中全會所部署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中國將繼續向着「共同富裕」的方向邁進。

回看中國這場2015年底開始的脱貧攻堅戰,的確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但「全部脱貧摘帽」並不意味着一切就已萬事大吉,相對貧困問題、公平正義問題等,仍然是擺在中國面前的發展難題。何況在硬指標達成的背後,還有諸多潛在的問題,比如官僚主義、觀念的變革,等等。

扶貧一直是習近平外出考察調研工作的重點。(新華社)

長期研究中國農村問題、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的於建嶸24日就此談了三點:其一,這些年,中國在扶貧上,特別在絕對貧困人群的救助上,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中,對生存條件惡劣的進行異地搬遷,對沒有勞動能力的進行社會救濟,對貧困地區根據條件進行產業扶植等,值得肯定;其二,貧困是一個相對概念,不能用平均收入而掩蓋事實上存在的,大量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困難;其三,早些年,戴上貧困縣的帽子成為了一些官員的政績,現在摘掉貧困縣帽子,應該實事求是,不要搞成形式主義式的政績。

脫貧攻堅戰發起後,《多維新聞》曾在2016年和2017年兩次進行深入調研,走訪了陝西、寧夏等地的貧困縣,當時提到的諸多問題,依然值得重視。

2016年,記者走訪陝西永壽縣、禮泉縣、富平縣、延川縣等多地下轄的多個貧困縣後發現,高層的「志」在向下推行的過程中遭遇了基層的「不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村、鎮等基層行政機構孱弱;二是陰魂不散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三是扶貧措施不配套導致扶貧不徹底。

根據當地扶貧工作人員反饋,農村「等、靠、要」的觀念根深蒂固,這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精準扶貧推行的另一種阻礙。不過,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資深講席教授、小云助貧中心發起人李小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村民們只是在尋找機會,博弈、權衡各種利益關係,畢竟他們的生活現實和來自城市的政策制定者與觀察者不太一樣,對自身和政府的預期都不太一樣。其實他們很聰明,知道沒有人能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可能會拒絕一些他們認為沒有用的事情,從而顯得對一些東西不感興趣,處於茫然的狀態,實際上他們是在觀察、消化這些東西,心裏想着怎樣利用這些機會。「我不太接受農民等靠要的說法,我也沒見過農民等靠要,只是我們想的事情不是他們想的事情,或者不是他們想做、能做的事情。這也和鄉村社會碎片化的現狀有關。」

點擊大圖觀看多維新聞記者實地探訪精準扶貧進程↓↓↓

+17

2017年,記者走訪寧夏同心縣,這裏被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確定為全球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扶貧背後,更是摻雜着複雜的民族問題。根據《寧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規劃》,「西海固」連同寧夏中南部的同心縣、鹽池縣、紅寺堡區被確定為9個扶貧開發重點區縣,國土面積達到了4.3萬平方公里,佔到了寧夏的65%;人口256萬人,佔到了全區總人口的41%。但是區域內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協調。

以問題為導向,寧夏自治區政府把移民作為解決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群眾生存和發展的扶貧舉措。換言之,之所以啟動這項史上最大規模的生態移民工程,一方面為的是化解愈發嚴重的生態危機,另一方面也是出於改觀民眾生活水平的考量。但在這一過程中,卻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土地問題、住房問題、外出打工的窘境以及「一刀切」的官僚主義等。

吳忠市同心縣扶貧開發辦主任馬希豐在接受多採訪時,將這些問題與矛盾的產生歸結為「建設者、管理者、使用者三者之間職責與利益劃分的混亂」。以民眾反映最為普遍的吃水問題為例,如果建設者能夠對管理者、使用者負責,管理者、使用者明白各自的職責所在,那麼這項工程操作起來也不至於有那麼多問題。

此外,馬希豐反覆提及的,則是觀念的問題。「西部地區是缺少資源嗎?不是!是缺少資金嗎?也不是!是歷史、文化、教育的牽制太多。如果有人說移民的路走錯了,那不是對移民的否定,而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不負責任。生態移民最大的效益,就在於提高了人的整體素質和觀念,進而影響社會的進程。」

以上通過記者走訪調研發現的切實問題,以及扶貧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不會隨着「全部貧困縣脱貧摘帽」這場戰役的吿結而徹底消失。這也就意味着,這場戰役,中國還要繼續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