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限電背後的真問題 煤電矛盾難解用電激增

撰文:于小龍
出版:更新:

2020年12月,中國出現了多年未見的用電緊張局面,浙江、湖南、江西多個南方省份的部分城市甚至出現了罕見的拉閘限電,工商企業已經被要求錯峰生產,電梯用電、室內取暖甚至路燈照明等等也要加以限制使用。為什麼多年來都未曾「謀面」的拉閘限電再次重現?中國的煤炭、電力供應為什麼會如此脆弱?其中的行業「奧妙」引發公眾猜測。

雖然,有一部分觀點認為,中國抵制澳洲的進口煤炭是導致此次中國南方出現電力緊張的罪魁禍首。但是,真正導致中國南方部分城市燃煤供應緊張、拉閘限電的根本原因是各大電廠錯誤地估計了2020年冬季用電量的猛增。無論是從總量上來看,還是從區域結構上來看,中國抵制澳洲煤炭進口,對於中國的煤炭供應和燃煤發電的影響可謂微乎其微。對於抵制澳洲煤炭導致中國拉閘限電的「腦洞大開」完全屬於杞人憂天,抑或是媒體在「亂踩」熱點。

中國的燃煤發電企業與煤炭、電網等企業的內在長期矛盾是導致此次「限電」的更深層原因。(Getty)

然而,更深層的問題也接踵而來。為什麼中國的電力企業沒有根據需求量的增長及時調整,增加發電量呢?中國的煤炭和電力供應體系難道如此低效和脆弱嗎?

首先,依靠經驗和感覺來決定煤炭儲備和電力生產,缺乏系統協調和科學指導是中國電力供應的短板。生產部門的訂單信息、經濟管理部門的經濟預測等數據,沒有形成完整的信息鏈條。發電廠、電網公司也缺乏大數據的接入和分析能力。這導致了中國電力部門、電力企業在應對此次用電量激增的判斷失誤和反應遲緩。

其次,中國目前市場化的煤炭供應和計劃指令下的電力生產之間的矛盾已經越發突出。煤炭市場往往隨行就市,而對於發電企業則需要由國家電網公司下達指令和指導價格進行生產和銷售,即使目前已經實施了電力銷售競價上網的機制,但是由於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這兩大國有電網公司的壟斷式經營,所謂的競價其實只能是圖有其表。

於是,一旦出現煤價過高、電力供應緊張的情況,發電企業總會以停機檢修、運輸不暢、資金不足等藉口進行「限產保價」。在2017年之前,中國就多次出現了因冬季煤價上漲,導致的全國性「電荒」。為此,中國政府建立了煤電供應長協機制(政府組織發電企業和煤炭供應商簽訂長期定量保價供應合同),這才使得近幾年「電荒」情況罕有出現。

但是,2020年的情況卻大為不同。用電量的猛增已經超出了之前的預期,原有的協議煤炭供應不足,電廠需要更多地到市場上額外購買煤炭。而10月下旬以來,隨着美元指數的貶值,動力煤期貨價格從每噸大約570元人民幣(1元人民幣約合0.15美元)一路上漲至12月初的每噸700元。煤炭價格飛漲致使各大電廠儲備煤減少,沒有意願增加發電量。

此外,12月8日至10日,新一輪的煤電長協價格談判也在進行,在幾經激烈交鋒之後,目前依舊未有定數,只是煤炭漲價已經不可避免。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在12月12日的全球氣候峰會上承諾了中國降低碳排放的新目標。剛剛完成脱硫、脱氮環保改造的電廠,又將背上「減碳」的成本。於是,電廠與煤炭企業、電廠與電網、電廠與政府減排補貼之間的利益博弈,在這個冬天顯得格外激烈。於是,基於時間上的巧合,12月初,一場波及中國的電力緊張局面應運而生,更加市場化的中國南方電力供應受此影響也就更為嚴重。

一方面是用電量的激增,另一方面是電力企業的「踟躇」。這才是此次中國南方部分城市拉閘限電的「秘心」所在。

在電力成本日益增加,電力生產日益市場化的情況下,壟斷性的電力價格和銷售方式,在保障着中國電力供應安全的同時,也在抑制着發電企業的靈活增產和技術投資。尤其在面對全球經濟大幅震盪、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中國煤炭和電力供應體系的低效和脆弱也就越加明顯。而此次中國南方部分城市的拉閘限電,則已經給中國的能源供應體系和電力改革再次拉響了警鐘。